转自:中国环境网
我家的老相册里收藏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姥爷身着当年空军的制服,身姿笔挺,带着微笑凝望着远方;姥姥梳着整齐的短发,穿着老棉服,围着围巾,直视着前方;照片左侧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是我的母亲,她半个身子藏在我姥姥身后,脸庞青涩,注视着镜头。当翻到这张老照片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当年的景象,想象照片里穿过松林的风是否能够穿越时空吹在此时此刻的我身上呢?姥爷总爱说:“要感谢党,家里的根扎在党的土壤里。”他退休后没有别的爱好,不是在看党史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就是在军属大院转悠,给小孩子们讲党的故事和革命、战争历史。他有陈年的哮喘病,小小的我时常见他握着一只药瓶,时不时摇几下,含住吸气然后屏住呼吸。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母亲跟我说,这是姥爷参加抗美援朝当通讯兵时落下的老病根。姥姥和妈妈心疼姥爷的顽疾,经常搜罗中医老方子想要缓解姥爷的病痛,但姥爷自己从没有抱怨过疾病,也从没有对谁提及自己当兵时的经历。他退休多年仍然保持着当兵时的严格作息,早睡早起、定时锻炼,每天要看多少书、记多少心得都有自己的计划。他阅读的书籍上记录着他的感叹:“党的信任重于泰山,必须用生命来守护。”姥姥的故事同样动人。随军安置的她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后来又被分配到了军属制药厂,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当时条件简陋,家里人口多,粮食、日用品都要省吃俭用。最困难的时期,姥姥和其他军属自己开荒种菜,改善家里的伙食,把最有营养的吃食给姥爷留着:“他有战斗任务,必须要吃饱”。孩子们的伙食也不能克扣:“他们要长身体,将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到最后,她只能苦着自己。这种近乎执拗的责任感,成为她后半生最鲜明的性格色彩。我记忆中的姥姥,有着吃菜喝剩菜汤、舍不得扔东西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等各种“毛病”。小时候的我不理解,但现在我知道了,这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印记。她习惯了勤俭节约、绝不浪费的生活。姥爷、姥姥这种严于律己、衷心爱党的作风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三个子女,之后又传承给了我。我的母亲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南大学工科毕业,分配到军工制造厂,从此投身于军工产品设计制造工作。在每个寒冬、每个酷暑的绘图室里,精心制图奋战的无数个深夜中,她牢记心头的一句话就是“图纸上的每条线都关系着军工用品的质量,重可逾千斤”。后来,军工厂改制为民营企业,她跨行转专业啃下会计师职称,把“我是单位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践行到实处。这样严格、勤恳的工作精神,也融入了我成长的每个细节。姥爷、姥姥已经去世,但我家听党指挥的灵魂永远不变,红色精神的传承仍在继续。如今,我在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财务处工作,财经纪律的红线就是我要坚守的生命线。从保家卫国到生态文明,从姥爷的战场、姥姥的药房、妈妈的绘图室到我在财务处的工位,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赤子之心。按计算器的声音、机场的引擎轰鸣、制药厂的机器喧嚣、绘图室的沙沙笔声,共同诉说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用专业本领服务人民群众的信念。这,就是我家的故事!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