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说:“凡是儿子不回来的地方,你买5套房子都没用。儿子跟你两个还有点感情,当你到孙子那一代,你这些房子都保不住,全部都卖掉。不要说房子卖掉,清明节你在地下比较孤独,这个坟是守不过四代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在三代之后就没什么人会记得你了,包括你的后代或亲人。 因为我们活在这世界上,能够拥有的就是你活着的每一个瞬间,当你百年之后,一切都带不走,留下的东西,你觉得是珍宝,但是,在后人眼里或许就是多余的东西。 当你不在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被处理,即便你很有钱,有房有车,一旦你不在了,这些东西都会被变卖。 想明白了,就会知道,世间一切皆为空欢,没有一样东西真正属于你。唯一属于你的,就是你活着的每一个瞬间。 这话砸在心上,像冬天里的一盆冷水,瞬间把人浇醒。多少家庭上演着这样的悲剧?父母省吃俭用囤积房产,到头来子孙为争产闹上法庭。数据不撒谎,中国遗产纠纷案件中,近七成涉及房产分配,亲情在金钱面前薄如纸片。 你拼命攒下的家当,真能传过三代吗?现实残酷得很,多数祖宅在孙子手里就易主了。清明扫墓的队伍一年比一年短,老祖宗的坟头草长了又枯。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刻在时代里的印记。 我们总误以为物质能捆绑住情感,可感情这东西,需要时间浇灌。你加班熬夜换来的别墅,比不上陪孩子堆的一次雪人。哈佛大学追踪研究80年发现,幸福根源在于温暖的关系网,而非银行账户数字。 看看身边那些“空巢富豪”,住着大房子却守着无边寂寞。老李给儿子留了三套学区房,晚年住院时护工倒比亲人勤快。人走茶凉后,那些红木家具、名牌包包,转眼就成了二手市场的货品。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囤积,而在绽放。你记得祖辈传下的故事,还是他们柜子里的存折?非洲部落有句谚语:土地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土地。把人生过成仓库管理员,多可悲。 倒不如学学孩童,为一朵野花雀跃,为一片晚霞驻足。心理学家说,体验式消费带来的快乐持久度,是物质消费的五倍以上。那些一起旅行的笑声,比房产证上的名字烙印更深。 别等到暮年才幡然醒悟。此刻牵着的手,耳边响起的歌,才是真正握得住的永恒。唐朝李白早看透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散不尽的,是活在当下的豪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昨天去看一套160多万的房子,发现卫生间有老人用的安全扶手,一问,之前果然是一位
【6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