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对人类的贡献# 刚过完103岁生日的杨振宁先生,走了。斯人已逝,今天,我们更需要记住的,是这位科学巨擘对中国,以及对全人类的贡献。杨老曾经说,自己最大的贡献可能是克服了中国人不如人的想法。他不仅证明了中国人能够做出顶级的科学发现,还直接改变了人类对物理学的认知。
一个在物理学圈内流传甚广的“八卦”是:宇称不守恒,只是杨先生“三流”的工作。这个“三流”的工作,就是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的世界,和镜子里的世界,物理规律是一样的吗?
在1956年之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觉得,那必须一样啊!上帝造物,怎么可能左撇子和右撇子还不一样呢?只有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个年轻人,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上帝他老人家,就是个左撇子?
后来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用一个极其精巧的“钴-60实验”,干净利落地证明了宇称真的不守恒!第二年,35岁的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而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大家们,大部分都是在20年后才拿到自己的诺奖。
一个“三流”的工作,就能让他扬名立万,那他“一流”的工作,得有多恐怖?那就是1954年,他和米尔斯一起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也叫规范场论。它就像给APP写了一个底层的操作系统,以后物理学家们想描述一种新的力,不用再去猜谜了。只要找到它背后的对称性,代入杨-米尔斯理论这个公式里,啪一下,描述这个力的理论就出来了。
我们现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那个统治了物理学半个世纪的集大成理论,它的数学基础,就是杨-米尔斯理论。宇宙四种基本力,除了引力,剩下三种,全都被统一在了这个框架之下。甚至连终极理论最有力的竞争者——超弦理论,都离不开它。可以说,这是通往物理学终极问题的必经之路。
杨振宁走了。他是一个真正理解宇宙对称与破缺的人,也理解了人生的复杂与温柔。
物理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但从今天起,宇宙的总能量,似乎也永远地失去了一些什么。先生千古,星光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