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美国又开始慌了,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按理说这是大礼包,应该能把中国企业吸引回去,可现实是,中国客户根本没回来。 美媒一片焦虑,到底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这背后的原因,可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得多。 其实,中国企业早就提前谋划好了。美国加关税那几年,中国企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转头去寻找更安全、更稳定的市场。最明显的就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这个协定里有十几个国家,成员之间互相贸易关税低、手续简单,特别适合企业绕开美国的摩擦。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进出口已经达到9.63万亿元,比协定生效前增长了不少。 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让中国企业“跑得更快”,比如中老铁路,从老挝万象到边境的运输,从原来的两天缩短到四个小时,效率翻倍。 云南的新鲜果蔬早上出发,下午就能到老挝市场;东南亚的橡胶、木薯也能快速运到中国。 磨丁口岸的报关公司从十几家变成150家,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一家甘肃公司光靠RCEP原产地证书,就节省了140万关税。这样的便利和效益,哪家企业不心动? 不止如此,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在2024年上半年增长了12.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增长了12%。可以看到,这些市场订单稳、回款快,比美国市场更可靠。美国降关税看似在示好,但这些市场已经牢牢抓住了中国企业的心。 说到美国,其实这次降关税只是表面功夫。暗地里,美国的绊子一点没少。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穿透性规则”,母公司一旦被列入实体清单,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要被牵连,直接影响几千家中国企业。 尤其是半导体全产业链,从材料到制造环节都可能被堵死。再加上美国对中国海事企业搞“301调查”,加收港口服务费,明面上降关税,暗地里成本依然高企。中国企业自然不敢冒险回头。 除了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自身能力也越来越强,已经不依赖美国也能活得滋润。这几年,产品结构升级明显。从以前出口的衣服、玩具,到现在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高科技产品。 长三角地区2023年“新三样”出口就有5419.2亿元,占全国一半以上;珠三角电动车出口同比增长33.7%。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在欧洲、东南亚特别抢手,市场大、需求稳,人家哪里会去看美国的脸色? 国内市场也够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2023年外贸贡献率就达到67.3%,单靠国内订单就能维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广东对香港、台湾的贸易在2024年上半年也有明显增长,自家门口的生意都做不完,更没必要跑去冒美国市场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已经转移并稳住了脚跟。过去美国加关税时,很多企业把工厂搬到越南、马来西亚,把原材料从中国运过去加工,再出口美国。这样既能避开高关税,又能享受当地优惠政策。 如今这些工厂建好了,工人培训完成,物流渠道打通,要突然转回中国生产,不仅成本增加,效率还打折,根本不划算。 RCEP国家之间的供应链越来越紧密,泰国货经老挝运到中国,印尼货直达厦门港,形成区域内部循环。企业在这个圈子里已经顺风顺水,自然没有回头的动力。 美国这次降关税,只能算是表面功夫。中国企业之所以不回头,有多重原因。 第一,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太高,实体清单、罚款、调查、穿透性规则随时可能让企业受损。 第二,RCEP和国内市场提供的环境更安全、稳定,风险可控,企业自然选择稳妥的道路。第三,中国企业自身产品升级和战略布局,让他们不再依赖美国市场,甚至在全球市场都能站得住脚。 事实上,美国当初加关税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后果。等到中国企业找到了更好的去处,更安全的市场和更稳定的伙伴,美国才想着降关税挽留客户,但为时已晚。即便关税降到零,如果美国不撤掉暗地里的各种限制,中国企业也不会回去。 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正在形成双轮驱动:一方面依靠国内市场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依托RCEP和其他国际市场拓展出口。这种策略不仅分散了风险,也让美国在关税战中失去了话语权。 中国企业已经用行动告诉美国:单靠关税和威胁是绑不回客户的,市场选择的是更安全、更高效、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
【16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