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

韫晓生 2025-10-20 18:56:59

[中国赞]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   (信源:百家账号——荷兰冻结闻泰科技第3天,董明珠30亿破局中国芯片密码)   当荷兰一纸冻结令拍下,闻泰科技斥巨资买来的百亿芯片帝国,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沙滩上的城堡。而在另一头,曾经被所有人嘲讽的董明珠,带着30亿资金再次杀入芯片战场,她自家的工厂正在火力全开。   这事儿真不是偶然,它背后是两种发展思路的终极对决,一个要“面子”,一个要“里子”。   对那些想走捷径的中国公司来说,出国“买买买”简直太香了。闻泰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不光是全球第三的功率器件大牛,一年还能给闻泰贡献147.15亿元的营收,占了总收入的16%。这买卖,怎么看都像是捡了个大便宜。   可这种买来的安全感,骨子里脆得很。它的命门一开始就写好了:八成的产能在国外,核心高管是外国人,公司对地缘政治这趟浑水,几乎没有任何防备。   所以当荷兰那边一套丝滑的“行政冻结加司法托管”组合拳打下来,闻泰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从来就没真正拥有过这家公司。董事长被暂停职务,99%的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事实摆在眼前:没有扎根在自己土地上的控制权,再牛的市场地位,风一吹就散了。   跟闻泰的闪电战相比,董明珠走的,是一条当年被无数人说“疯了”的持久战。2018年,当她说要“倾家荡产也要搞芯片”的时候,迎接她的是市场的质疑和下跌的股价。但恰恰是这种“笨功夫”,给格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   这套打法的核心,就四个字:“以用带研”。   这首先解决了搞研发最大的坎儿:东西造出来卖给谁?格力每年4000多万台的空调产量,就是最大的底气。自家的芯片,从设计图纸上下来那天起,就不愁没地方用。这就给那个需要熬上好几年的研发周期,上了最稳的保险。   接着,一个能自己转起来的飞轮就形成了。就拿格力自己搞的EM32系列MCU来说,成本比进口的直接砍掉40%,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就能省下35个亿。   这种“研发-生产-自用-再研发”的循环,让技术创新直接变成了利润,又变成了下一轮研发的钱。到现在,格力芯片的出货量已经接近2亿颗,碳化硅芯片的良率更是达到了99.6%,靠的就是这个。   更狠的是,董明珠追求整条链子的安全。她不仅设计芯片,还自建亚洲首座全自动化碳化硅工厂,超七成设备为国产。甚至连保持工厂洁净的磁悬浮分子泵都自主研发,能耗直降45%。这种对“里子”的执着,与闻泰对“面子”的依赖天差地别。   当然,光靠一个董明珠,还撑不起中国芯片的整片天。她的单点突破,必须和国家层面的产业链布局,形成合力。   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像格力这样的“尖刀部队”,在某些赛道上直接“换道超车”。比如格力搞的第三代半导体,不仅自己用,还成功打进了比亚迪的供应链。董明珠牵头搞的“家电芯片产业联盟”,也是想把一个企业的成功,变成整个行业的进步。   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队来把整个产业的“底盘”打牢。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成熟制程的产能到今年能占全球35%,但像光刻胶这类37种关键材料,超过90%还得靠进口。   所以,3000亿的国家大基金三期,精准地投向了设备和材料这些短板;中芯国际也在N+2工艺上奋力追赶。这些努力,就是为了给格力这样的“尖刀”一个稳固的作战平台。   闻泰的学费是昂贵的,但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在全球化风向转变的今天,真正的安全感,绝对不是从“购物车”里能买来的,而是必须从“车间”里干出来。就像董明珠说的,核心技术是你家里的钥匙,你拿别人的,人家随时能收回去。   只有当更多企业从“买买买”转向“造造造”,把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踩在自己的土地上时,我们今年实现70%芯片自给率的目标,才算真的有了根。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