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的核心要义:辨主药、解生地、避误区要真正用好炙甘草汤,不能只停留在按方

美倩谈健康 2025-10-21 12:41:40

炙甘草汤的核心要义:辨主药、解生地、避误区

要真正用好炙甘草汤,不能只停留在按方抓药的层面,得先把方子背后两个关键问题琢磨透——谁是真正的主药,以及为何要用大剂量生地黄,这两点直接决定了药效的发挥。

先说说主药之争。方子名带炙甘草,可后世不少医家却弱化了它的作用。

比如柯韵伯认为炙甘草只是调和诸药的佐药,无非是防止其他药材药性过偏、沉降太快,把它当成了无足轻重的调和剂。

但翻阅古籍便知,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早有记载,炙甘草能“通经脉、和血气”,而炙甘草汤的核心治证正是脉结代与心动悸,这份通调血脉的功效,恰好对应了病症的核心病机,由此可见,炙甘草作为主药,是方子能起效的根本。

再看最让人困惑的生地黄用量。很多人觉得生地黄性凉滋腻,用量太大容易碍滞脾胃,甚至影响整体药性。

但前辈医家早已把其中的道理讲得透彻:曹颖甫明确提出,炙甘草汤中阴药需占七分、阳药仅占三分,阴药是养脉之基,阳药是通脉之力,生地黄最少得用六钱(约18克),桂枝最少一钱半(约4.5克),这个比例才能兼顾养与通;

岳美中进一步阐释,脉结代的本质是血脉亏虚、运行无力,阴药若用量不足,根本无法补足血脉所需的阴液,可阴药本身偏静,缺乏主动运行的动力,必须靠桂枝、清酒等阳药推动,才能让阴液循脉而行,真正濡养心脏、改善脉象。

若是阴药与阳药用量相近,不仅滋阴力弱,阳药的温燥之性还可能耗伤阴液,反倒像久旱的土地只落了层薄雨,刚滋润就被蒸发,根本起不到养脉通脉的作用。

当然,大剂量生地黄确实可能引发腹泻,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加入少量炒山楂,既能佐制生地黄的滋腻之性,又不影响整体药效。

煎服方法也有讲究,需用七分清酒与八分水同煎,阿胶单独烊化后兑入药汤,分三次温服,这样才能让药性更好地融入血脉,发挥应有的功效。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