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突袭!7400万亩秋粮抢收告急,农民连夜抢收保粮 谁能想到,眼看就要进仓的粮食,还能被一阵冷风“搅黄”? 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一股“说来就来”的冷空气突然南下,7400万亩秋粮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东北到华北,农民们彻夜不眠,开着收割机、点着探照灯,在田间地头和时间赛跑。抢的不是产量,是一年的心血和国家的底气。 全球变暖听起来是“热”事儿,但真正可怕的是它带来的“极端”,在过去一两年,天气突然“翻脸”的事越来越多。 印度高温炙烤,小麦减产;法国酷热连轴转,连续37天破纪录;各国纷纷上紧发条,限制食品出口,这一次,中国也没能躲过。 冷空气和粮食,能扯上什么关系?其实这两者一搭上边,问题就大了。 眼下正是秋粮灌浆的关键时段,玉米、大豆还在“长个”,冷空气一来,气温急降,作物生长直接踩了急刹车。 尤其东北,如果9月上旬就遭遇早霜,玉米还没灌浆完,直接被冻住,产量立刻缩水。 更糟的是,这种气温突变往往伴随着阴雨,农田湿漉漉的,收割机压根下不去地,作物倒是成熟了,可没法收,更没法晾,霉变、发芽,说来就来。 2023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华北、黄淮一带连续阴雨,玉米、花生都被泡坏了,收割时间被一拖再拖,很多地块最后只能“看天吃饭”。 而且这还不只是当下的问题,一旦秋收被拖延,耽误了冬小麦的播种季,那明年春天就是新的减产危机。 冷空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它确实带来灾害性天气,比如寒露风。 气温突然降到22度以下,晚稻花粉活力直线下降,结果是稻穗空壳一堆,颗粒无收。 1987年那场强冷空气,就让江苏、湖北13万公顷麦田和油菜遭了殃,至今都是农业气象的“黑历史”。 但冷空气也不是全无好处,它能压制病虫害,省下不少农药;而降温后若能迎来几天晴天,正好为粮食晾晒争取时间。 2023年就有农户趁冷空气后的一波晴好天气,打了个“时间差”,成功抢收了一批成熟作物,损失降到了最低。 面对这些突发天气,中国并不是束手无策,气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早已联手,发布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程度的风险,农民们一看颜色心里就有数。 北方地区通过熏烟、灌水来防霜冻;南方则用深水保温法来保护稻谷,但这些手段毕竟是应急操作,能救急,却难以长效。 放眼全球,各国也在寻找自己的“解题思路”,泰国发展耐旱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美国中西部则靠农业保险,把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分摊”出去。 说到底,不管是哪个国家,想要守住粮食线,基础设施和预警系统就是底盘,比如有烘干设备的地方,即使天阴地湿,也能照样收割,不怕晾晒难题; 而预警系统完善了,农民就能提前准备,不至于被突击“打个措手不及”,这场冷空气突袭,打得不仅是农民的反应速度,更是整个农业系统的应变能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22年全球有近2亿人处于粮食危机状态,这不是某个国家孤立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中国的7400万亩秋粮之争,实则是一场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验,粮食安全,从来都不只是农民的“地头事”,而是牵动国计民生的大事。 未来要走的路已经很清楚了:预警系统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文件,必须落地见效;抗逆品种要尽快推广,不怕冷、不怕旱的“硬核作物”要加快育种; 还有智慧农业,不能光看高大上,得真正走进田地,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这不是一句“靠天吃饭”的老话就能解决的事,而是一个“靠技护粮”的新命题。 从这次抢收行动看,农民的拼劲没得说,政府的响应也够快,但如果没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每一次极端天气都可能成为一次粮食危机的导火索。 冷空气终究会过去,但如何让寒潮不再冷了粮仓,是我们真正要回答的问题,抢收的不是秋粮,是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信息来源:多措并举抢收抢烘 全力守护秋粮 ——央视网
冷空气突袭!7400万亩秋粮抢收告急,农民连夜抢收保粮 谁能想到,眼看就
顾议史实
2025-10-21 15:44:37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