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面,那时候觉得日本变了,不是历史上的日本了。 中日友好时期,也是就是1979年那会儿,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一开口就答应给咱们提供贷款,帮着建铁路、港口这些急需的基础设施。 那会儿中国刚打开国门搞建设,缺钱缺技术,日本正好带着真金白银和成熟经验来了。北京的地铁1号线扩建、上海浦东机场的修建,还有重庆长江二桥,都有日本的资金支持,前前后后算下来,到2013年日本给的贷款就有三万三千多亿日元,还不算无偿援助和技术支持。 技术上的帮助更实在,当时咱们的工厂设备落后,日本企业不光卖机器,还派工程师过来手把手教。就像钢铁厂、汽车厂这些关键行业,日本的技术员蹲在车间里,从生产流程到质量管控,一点点把经验传过来。 教育方面也不含糊,专门搞了日语教育计划,培养了好多中国的日语教师,那会儿大学里的日语专业特别火,不少年轻人靠着学日语进了中日合资企业,日子过得挺滋润。 为啥日本那会儿这么大方?其实是双方都有需求。中国要发展经济,得靠外部的资金技术搭架子;日本呢,战后经济早就起来了,有过剩的产能和技术,正好需要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而且当时国际上有苏联这个共同的关注点,两国抱团能互相借力,政府层面签了和平友好条约,民间也跟着热络起来,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民间代表团互访特别多,看着电视里两国人一起搞活动,老百姓自然觉得,这日本跟历史上那个侵略者不一样了,是真心想好好相处。 可这些年情况慢慢变了,日本对华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甚至跟着美国搞一些针对中国的动作,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最直接的就是美国在后面推波助澜,这些年美国把中国当成了“竞争对手”,搞所谓的“印太战略”,拉着盟友建各种小圈子。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头号盟友,被绑得越来越紧,美国要建军事联盟,日本就把防卫费提高到GDP的1.6%以上,还买了500枚美国的“战斧”导弹;美国要搞供应链封锁,日本就跟着在半导体、稀土这些领域卡咱们的脖子。 更关键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风向变了,现在掌权的好多是右翼势力,就像之前那个高市早苗,是安倍晋三的忠实追随者,还和更激进的维新会搞联合执政,这些人总想摆脱战后的和平约束。 他们不光在历史问题上含糊其辞,还在钓鱼岛、台海这些问题上故意挑事,觉得跟着美国能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前还有公明党这样的温和派在中间缓冲,现在连这个“刹车”都没了,外交政策自然越来越硬,反华的调子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的竞争也让日本坐不住了。以前日本靠着汽车、电子这些产业在全球赚钱,中国是他们的大市场;可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5G技术追上来了,不光在国内抢市场,还卖到了全世界,直接冲击了日本的传统优势产业。就像新能源汽车,咱们的车又便宜又好用,日本的丰田、本田都感到了压力,这种落差让日本的企业和政客很焦虑,就想通过政治手段给中国企业使绊子。 还有安全上的焦虑在作祟,这些年中国军力稳步提升,海军军舰一艘艘下水,日本看着心里发慌,总觉得自己的“安全空间”被压缩了。加上美国天天在旁边吹风,说“中国是系统性挑战”,日本就更觉得得靠抱紧美国大腿才能安心。他们甚至同意美国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把自己变成了美国的“军事前哨”,这种被绑上战车的状态,自然没法再像以前那样跟中国好好合作。 说到底,当年的友好是因为双方能互相借力、各取所需,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觉得日本变了;现在的紧张,是美国的战略裹挟、日本国内的右翼抬头,再加上经济竞争的矛盾凑到了一起。其实普通日本民众里,想好好相处的人还不少,但政治和战略的博弈,往往会盖过民间的善意,这也是中日关系这些年起起伏伏的根本原因。
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
史之春
2025-10-22 17:44:11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