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由于敌人太多,排长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却因

青衫栀幽音 2025-10-22 23:59:41

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由于敌人太多,排长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却因瞄准的太投入没听到,眼瞅日军距离自己越来越近,小战士低声问道:“排长,鬼子上来了,我开枪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赵友金的少年时代并不安稳,山东的村庄时常传来炮火的回音,村民有时连夜转移,村口总会有熟悉的身影守夜,家里人都热心村里的事,父亲帮忙分发物资,叔叔带着乡亲们开会,赵友金从小就习惯了跟着大人巡查,帮忙传递消息,家乡的空气里仿佛都混杂着硝烟和责任。   十五岁那年,八路军进驻家乡,赵友金受父亲影响,被推荐进了青年抗日先锋队,担任指导员,这个队伍的任务是宣传抗日口号,协助巡逻,监视敌情,赵友金一边跟着队伍巡逻,一边暗自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正式参军,那个念头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终于,十六岁的赵友金如愿以偿,报名加入了八路军,到部队报到那天,他只领到十发子弹,连长告诉他,这些弹药珍贵无比,今后只能靠战场缴获补充,新兵训练异常艰苦,每天清晨集合,赵友金练习射击、行军,逐渐掌握基本技能,部队里没有人多说话,大家都把力气用在训练上。   第一次随部队出战,目标是柳家店子据点,行军一整天赶到阵地,战斗刚打响,伪军就投降了,赵友金没有开一枪,跟着大家一起收缴武器,没几天,又赶到五莲县汪湖一带,阻击敌军援兵,当天,敌人进入埋伏圈,战士们开火后,弹药很快用尽,冲锋号响起,大家转入近身格斗,赵友金和战友三打二,用刺刀歼灭一名日军,那是赵友金第一次体会到战斗的真实。   战场上物资紧张,赵友金养成节省子弹的习惯,每次战斗,他总想等到最关键时刻才开火,排长注意到他射击次数少,有时打完仗会收走他剩余的几发弹药,赵友金不觉得委屈,反而更小心地计算每颗子弹的用处,部队里很多战士都是这样,大家都觉得弹药来之不易。   随着战斗次数增多,赵友金逐渐适应了部队节奏,每次任务前,他会仔细检查枪械,反复演练动作,在崖下村的伏击任务中,赵友金因为专注于观察敌情,没有听到撤退的命令,身边的战友们已经悄悄撤离,他却依旧埋伏在阵地里,敌人逼近,他判断自己已无退路,便果断开火。   几发子弹打出去,敌军阵型混乱,赵友金趁机利用地形撤离,回到部队后,大家知道他独自坚守阵地,都对他刮目相看,其实赵友金心里清楚,这一切只是责任感在驱使,战后总结时,排长拿他的经历做例子,提醒大家战场上专注很重要,但更要注意听命令。   赵友金在部队的成长并不只体现在战斗中,部队常常转移阵地,与群众联系紧密,赵友金每到一处,都会帮助当地村民干活,宣传政策,这些经历让他明白,战争并不只是刀光剑影,还要靠群众的支持,家乡父亲和叔叔的工作方式,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抗日战争进入尾声,赵友金所在的部队频频与日军交火,山东战场烽烟四起,赵友金和战友们在游击战、阻击战中不断磨炼,每一次战斗,他都提醒自己,弹药虽紧张,但关键时刻不能犹豫,领导强调战场缴获补给的重要性,赵友金也逐渐学会灵活应对。   抗战胜利后,赵友金没有离开部队,他随大部队南下北上,参加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赵友金执行阻击任务,缴获了不少装备,渡江战役时,他随队过河,参与滩头作战,赵友金在战斗中表现突出,逐渐升为班长,负责带新兵训练射击战术,每次训练结束,他都要叮嘱新兵,战场上胆大心细,才是合格的战士。   赵友金的习惯没有改变,无论物资多寡,他总是仔细盘点弹药,合理分配,后来,部队物资逐渐充足,但赵友金节省弹药的故事成了教育新兵的典范,战友们常用他的经历提醒自己,关键时刻既要果断,又要有后路。   部队生活并不总是充满硝烟,休整期间,赵友金会和战友们一起帮村民修路、分发物资,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让部队和群众关系更加紧密,赵友金回忆起家乡父亲和叔叔带领乡亲开会、分地的场景,明白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1955年,赵友金被授予大尉军衔,继续服役直到退役,回首往事,赵友金觉得,自己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中的一员,家乡的田野、部队的帐篷、战场上的硝烟,这一切都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信息来源:我苏网——连夜渡江,天亮就解放了南京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