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视察上海造船厂,在陪同人群中发现一个熟面孔。他笑着走上前去,突然问道:“你是不是红色包打听?” 被叫到的人大为激动,连忙回答:“是的主席,没想到我们只有一面之缘您还记住了我。” 毛主席乐呵呵地说:“对党、对人民如此忠诚的同志,值得我们牢牢记在心里。” 这个“红色包打听”,名叫王范。 他的公开身份,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名巡捕。 在那个年代,巡捕房的生存法则是“仗势欺人”。他们对平民百姓暴力执法,对达官贵人却要三思后行。 王范虽然不屑于这种做法,但为了生计,只能暂时忍受。 但他在这片泥潭里,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 王范利用巡捕的身份,悄悄和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强烈要求入党。 组织上自然欢迎,但对他也不可能轻易相信。 一个巡捕要入党,必须经过考验。 组织给王范的初期任务很简单:放哨。 王范利用自己巡逻的职务之便,每天在街上游走,给地下党同志放哨。一旦有风吹草动,他就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帮助同志们及时撤离。 靠着这层身份掩护,王范多次在险境中救了同志们的命。 组织看到了王范的决心,很快,他的入党申请被批准了。 王范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任务也从简单的放哨,变成了更核心的情报收集。 他打探消息的能力极强,同志们都开玩笑叫他“包打听”。王范自己一听,笑着说:“要叫,也该叫‘红色包打听’。” 这个称号,便由此传开。 真正让“红色包打听”这个名字刻进同志们心里的,是1931年的一次任务。 当时,组织内部出了个叛徒白某人,导致许多同志牺牲。组织下令,必须抓捕此人。 这个任务,落到了王范头上。 原因很简单:白某人是老同志,认识党内的大部分人,但王范是刚入党不久的,白某人根本不认识他。 王范去执行这个任务,最合适不过。 王范本来就是干巡捕的,追查线索是他的本行。他利用巡捕房的情报网,结合组织给的信息,轻而易举就锁定了白某人的位置。 他立即带人秘密抓捕了白某人,清除了这个心腹大患。 王范还在庆幸为牺牲的同志报了仇,但他没想到,危险很快就降临到了自己头上。 1932年,王范在一次传递情报时,被人发现并举报了。 反动派立刻将他抓捕。 面对严刑拷打,王范一口咬定自己不是共产党。无论国民党如何逼问,他都守口如瓶。 国民党的手段向来是“宁误杀一千,不放过一个”。 既然问不出东西,他们就把王范关进了国民党的大牢。 这一关,就是整整十年。 在这十年里,国民党用尽了办法,但王范的嘴里,他们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共产党的消息。 直到十年后,组织上设法将他营救了出来。 王范的事迹,从此在党组织内部流传。这才有了1956年,毛主席在上海一眼就认出了他,并亲切称呼他的那一幕。 【消息源自:《“紅色包打聽”王范》2013-08-15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