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的货车司机师傅,1995 年就握着了大货车的方向盘,一握就是三十年。 他说刚入行那会儿,货运行业像块 “香饽饽”,每个月能拿到 2000 到 3000 多块工资,这数字在当时能让周围人眼热。 那时候跑一趟长途,从南方拉水果到北方,光运费就能赚不少,货主还得提前排队找车,根本不愁没活干。 1995 年的工资水平,把这份收入的分量衬得更足。 师傅记得很清楚,当时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 200 到 300 元,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单位,起薪甚至不到 200 元。 他算过一笔账,自己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普通人家大半年的开销,要是省着点花,几年下来就能攒下不少钱。 有次他去供销社买东西,售货员听说他开货车,忍不住问 “能不能带带家里孩子学开车”,那时候的货车司机,确实是旁人眼里的 “高收入群体”。 拉不完的货,是那个年代货运行业的常态。 师傅跑的第一条固定线路是广州到武汉,那时候高速公路还没普及,大多走国道,一趟要开两天一夜。 即便路上辛苦,他也乐在其中 —— 货主会提前把运费结一部分当定金,到地方卸完货,剩下的钱当场结清,从没有拖欠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月能跑四趟长途,算下来收入比一些小老板还高,他笑着说 “那时候口袋里总揣着厚厚的现金,走在路上都觉得踏实”。 可这份 “踏实”,没变成长久的保障。 师傅年轻的时候爱热闹,赚来的钱大多花在了吃喝玩乐上。 跑完长途回到家,第一时间就约上朋友去饭馆聚餐,点上一桌硬菜,再喝上几瓶啤酒,一顿饭就能花掉几百块。 遇到喜欢的衣服、手表,不管价格多少,只要看上了就买,从没想过存起来。 他也试过给家里寄钱,但每次寄完没多久,又会因为各种开销把工资花光,几十年下来,没攒下多少积蓄。 现在的他,还在开货车,只是行业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如今跑长途,不仅要抢单,还得担心运费拖欠,一个月辛苦下来,收入也就一万多块,除去油费、过路费和车辆保养,剩下的钱仅够维持基本生活。 有时候遇到货运淡季,好几天都接不到活,只能在家等着,心里满是焦虑。 他偶尔会跟年轻司机聊天,说起 1995 年的好日子,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候要是能多存点钱,现在也不用这么拼了。 ” 师傅说,他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只是偶尔会觉得可惜。 要是那时候能把一部分收入存起来,或者用来做点小生意,现在的生活或许会不一样。 但他也看得开,“钱花了是痛快过,现在继续开车,至少还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每天清晨,他还是会准时检查车辆,发动货车驶向远方,只是方向盘上的纹路,早已刻下了三十年的时光痕迹。 这份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变迁,也映出了个人选择的重量。 1995 年的货运红利,是特定时代的机遇,有人抓住机遇改变了人生,也有人像师傅一样,在享受当下的同时,错过了积累的机会。 但无论怎样,三十年坚守在方向盘前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浪潮里,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平凡故事。 信源:货拉拉女货车司机达5万人:有人唱着歌拉着货、有人今天在海边明天在森林-央广网
今天遇到的货车司机师傅,1995年就握着了大货车的方向盘,一握就是三十年。
高干评世界
2025-10-23 09:44:48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