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

文人学社 2025-10-23 11:02:30

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这场遭遇发生在志愿军 125 师 373 团向月浦里推进的途中。董明德当时担任 3 营 7 连 7 班班长,所在部队刚完成 50 公里急行军,刚在蔡洞里歼灭一股南朝鲜军残部,又接到追击逃敌的命令。 部队穿插至一处无名高地时,与土耳其旅的先头部队遭遇,双方瞬间陷入混战。 混战中,董明德带领班组抢占一处土坡掩护,连续击退两次冲锋。 子弹打光后,他捡起牺牲战友的步枪继续战斗,直到枪托被手榴弹炸碎才被迫转移。撤至弹坑休整时,便遇上了搜寻残余对手的土耳其士兵。 土耳其士兵身高近两米,比董明德高出大半个头,刺刀直指他的胸口。 董明德没有慌乱,手指悄悄勾住腰间的手榴弹引信,待对方刺刀逼近的瞬间,突然侧身翻滚躲开攻击,同时抓住对方持枪的手腕。 两人在弹坑中扭打起来,土耳其士兵试图用体重压制,董明德却借着对方发力的间隙,膝盖顶向其小腹,顺势夺下步枪。 这场近身搏斗持续不到半分钟,董明德凭借在国内练兵时练就的格斗技巧占据上风。 他早年在部队接受过系统的刺杀与擒拿训练,多次在练兵比武中夺冠,即便体力透支,肌肉记忆仍让动作精准有力。 将土耳其士兵制服后,他发现对方口袋里还装着未开封的罐头,这是 “联合国军” 空投的补给,而自己已经两天只靠炒面充饥。 董明德没有停留,拖着俘虏归队时,正遇上连队发起新一轮进攻。 他把俘虏交给后方战友,捡起一支冲锋枪再次冲上前线。 当天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才发现他左臂被刺刀划开的伤口早已结痂,渗血的军装与泥土粘在一起。 这场交锋并非个例。 抗美援朝战争中,土耳其旅作为 “联合国军” 的一员参与多场战役,其士兵普遍身材高大、擅长白刃战,却多次在与志愿军的交锋中受挫。 董明德所在的 373 团在此后的战斗中,还曾在九陵山附近与土耳其旅主力遭遇,凭借灵活战术与顽强意志坚守阵地,创造了以少敌多的战例。 董明德的战场表现很快传遍连队。他带领的 7 班被评为 “尖刀班”,此后在多次穿插任务中担任先锋。 部队休整时,他还把自己的格斗技巧教给战友,结合实战总结出 “避硬击软、借力打力” 的近身搏斗要领,不少战士凭借这些技巧在后续战斗中脱险。 多年后,这场弹坑中的交锋被写入部队战史。 董明德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绩,却精准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特质:平日里是训练有素的军人,战场上是能以弱胜强的勇士,即便筋疲力尽,也始终保持着战斗的警觉与力量。 这种藏在普通士兵身上的钢铁意志,正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赢得尊严与胜利的根基,也是穿越岁月依然动人的正能量。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1

用户10xxx11

1
2025-10-23 12:13

向英雄致敬!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