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禁运,我就敢换!荷兰刚把关键半导体设备加进对华禁单,格力立马取消进口订单,21.8亿合同全给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更惊喜的是交货提前四月。国产设备的逆袭,从这一刻开始了? 荷兰这次搞的半导体设备禁运,说好听点是 “技术管控”,说直白点就是想卡中国高端制造的脖子,而且卡得还挺准 —— 专门挑了碳化硅外延炉和 DUV 光刻机这俩宝贝。 要知道碳化硅外延炉可不是普通机器,它是生产 SiC 芯片的 “核心产房”,没有它,SiC 芯片就跟没娘的孩子一样没法落地;而 SiC 器件更不用说,空调要靠它提能效、新能源汽车要靠它撑续航,简直就是高端制造里的 “功率心脏”,缺了它不少设备都得歇菜。 更让人窝火的是,荷兰不光禁新设备,连之前卖过来的旧设备都不给好好维护了,加了一堆条条框框,等于断了后续保障,摆明了想让中国企业陷入 “买不到新的、用不好旧的” 的两难境地。毕竟以前全球碳化硅外延炉市场基本被 NuFlare、LPE 这些国际厂商垄断,国内企业确实多多少少有依赖,荷兰大概觉得这一下就能把咱们拿捏住。 可他们显然没算到,这几年国产半导体设备早就不是 “扶不起的阿斗” 了,格力反手就把 21.8 亿的进口订单给取消,转头全砸给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 48 所,这操作可不是一时上头的冲动,全是国产设备自己挣来的底气。 先说说北方华创,这家企业在碳化硅领域早就布好了局,长晶炉、外延炉、刻蚀机这些关键设备一应俱全,而且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早就实现批量销售了。 就看 2024 年的数据,北方华创光半导体装备这一块的收入就超 210 亿元,占了总营收的 70% 还多,这赚钱能力可一点不输给国外厂商;更关键的是毛利率能到 42.85%,这数据说明啥?说明它的设备性价比和技术认可度早经住了市场的考验,不是靠低价冲量的 “低端货”。 而且在技术上,北方华创的外延炉还挺有 “小心思”,能支持 4 英寸到 8 英寸的衬底,不管是中小尺寸还是大尺寸需求都能满足,还跟中科院合作搞出了新型热场结构,能耗直接降了 20%,跟国外设备比起来,不光性能不落后,还多了点 “本土化适配” 的优势,连良率都追得特别近,格力用它自然放心。 再看中电科 48 所,这家驻湖南的央企更是 “硬茬子”,在第三代半导体装备领域的市场份额早就稳坐国内第一,手里的技术硬得很。它是国内唯一能造出全谱系离子注入机的单位,就这一款设备,累计出货量已经超 100 台,在各大芯片产线里流片超 2000 万片,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规模。 之前东南大学采购碳化硅高温离子激活炉,专门花 320 万指名要 48 所的 R2120-3/UM 型号,要是技术不过硬,高校科研机构能这么认它?而且 48 所的响应速度也不是盖的,之前给空间站造太空栽培控制组件,只用了 80 天就搞定了,这次给格力提前四个月交货,对它来说不过是常规操作,根本不算 “超纲发挥”。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设备替代早就不是单个企业的事儿,而是形成了整个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就说全球最大的碳化硅外延供货商瀚天天成,2024 年它的市场份额直接超了 30%,还能批量供应 8 英寸外延芯片,要知道 8 英寸芯片在高端领域需求特别大,以前不少人都担心 “国产设备造不出好芯片”,结果瀚天天成用实打实的市场成绩打破了这种偏见。 再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北方华创 2024 年的营收直接飙到 298.38 亿元,同比增长 35.14%,净利润更是涨了 44.1%,到了 2025 年一季度,增速还保持在近 38%,这可不是短期爆发,而是持续的高增长。 要知道荷兰禁运的外延设备原本瞄准的是先进制程,可北方华创这些国产企业早就想明白了,先把成熟制程的设备做精做透,既能满足国内绝大多数产能需求,又能在能耗、服务响应上更贴合本土企业的需求,慢慢就把市场根基扎稳了。 荷兰大概以为禁运能打个 “措手不及”,结果没想到咱们早就把 “功课” 做在了前面,相当于他们挥了一拳,却打在了棉花上,反而把国产设备的市场空间给让了出来。 格力取消进口订单、转向国产厂商,不是孤例,而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 —— 现在国内的制造企业越来越清楚,依赖进口设备始终有 “卡脖子” 的风险,不如把订单交给国产厂商,既能保障供应链安全,还能倒逼国产设备技术升级,算是一举两得。 从 48 所的市场份额第一,到北方华创的持续高增长,从瀚天天成的全球领先,再到格力的果断换单,这些片段拼在一起,其实就是国产半导体设备逆袭的清晰轨迹。 以前总有人说 “国产不如进口”,可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例和数据证明,只要给国产设备机会,它们就能拿出让人惊喜的成绩,荷兰这次的禁运,反而成了国产设备加速崛起的 “助推器”,这大概是他们一开始没料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