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男子说自己每天都被骚扰电话折磨得苦不堪言,那些电话一打进来,对方就像熟知老友一般,上来就能准确无误地报出他的姓名,搞得他一点隐私都没有,仿佛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眼前。 先说这虚拟号码,根本不是啥“无主号码”,按规矩照样得实名,但问题出在执行上,有些运营商的工作人员眼里只有利益,把规矩当摆设。 去年江苏就破了个案子,某通信公司的唐某、周某明知道别人买物联网卡的资料是假的,用途也是编的,还一口气卖出去40万张,甚至帮着把这些卡弄进“白名单”逃避监管。 这物联网卡本来是给共享单车、智能电表用的,不能打电话,可到了诈骗分子手里,就改成能发短信、上网的工具,专门用来骗人。 那500张流到线下的卡,随便一张就能骗走老百姓几万块,这哪是卖卡,分明是给骗子递刀! 还有更气人的,有些运营商连自己的线路都管不好。咱们接到的那些“未知号码”“400开头”的骚扰电话,好多就是这么来的。 运营商嘴上喊着“实名制是红线”,说新开卡100%实名,可底下的代理商为了冲业绩,批量开卡时连身份证都不看,这些“实名卡”最后全流到了黑灰产手里,成了诈骗分子的“隐身衣”。 再说说为啥骗子能准确叫出咱们的名字,这根本不是啥“读心术”,是咱们的隐私早被卖了。 现在有条成熟的黑产业链,一边有人专门偷信息,从房产中介、装修公司、医院甚至快递点弄来咱们的姓名、电话、住址,另一边有人专门倒腾虚拟号码,把信息和号码打包卖给诈骗分子。 去年上半年破的电诈案里,65%以上的诈骗电话都来自虚拟号码,骗子拿着咱们的信息,用虚拟号一打电话,上来就喊“某某先生/女士”,咱们能不慌吗?就像那位大哥说的,感觉自己赤裸裸站在人前,这不是骚扰,是侵犯! 有人说虚拟号码技术太复杂,监管跟不上,这话听着有理,其实就是借口。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有空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虽然有规定,但对虚拟号码的申请、使用、注销这些细节没说清,运营商和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模糊,真出了事都能踢皮球。 而且骗子的手段越来越狡猾,他们在国内架个GoIP设备,插上那些违规弄来的实名卡,就能把境外诈骗电话变成国内号码,打完就跑,打一枪换个地方,等监管部门发现,早没影了。 更可恨的是,他们还会伪装成运营商员工,借着“网络升级”的名义,跑到老百姓家里装设备,老人哪里分得清真假,不知不觉就成了骗子的“帮凶”。 最让人心寒的是运营商的态度,出了事就喊“不是我干的”,说虚拟号都实名了。 可老百姓被骚扰、被骗的时候,他们在哪?郧西县的答复里说得明白,用户投诉渠道又繁琐又慢,举报了也没人及时管,那些问题号码能一直祸害人间。 咱们打10086、10000投诉骚扰电话,大多是“已记录”“会处理”,可骚扰电话照样天天来。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责任心的问题——要是运营商真把老百姓的权益当回事,早就该用大数据监测那些短时间内打几百个电话的异常号码,一发现就关停,哪能让骗子这么嚣张? 还有个关键问题,合法和非法的虚拟号码搅在一起,给监管添了麻烦,但这绝不能成为放任不管的理由。 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用的虚拟号是为了保护隐私,这是好事,可骗子就借着这个由头,把非法虚拟号混在里面。 监管部门完全可以跟平台合作,把企业用的合法虚拟号和个人用的号码分开管理,对那些突然大量呼出、频繁更换归属地的号码重点监控,哪能让骗子钻这个空子? 说到底,这事儿不是给不了14亿人解释,是有些人不想给、不敢给,不是实名制度没用,是执行环节全是漏洞;不是技术跟不上,是监管和运营商没形成合力。 那些被罚款的运营商,要是早把这100万用来加强监管,早把那些不靠谱的代理商清出去,哪会有这么多诈骗电话? 那些拿着高薪的负责人,要是多下基层查一查,少在办公室签文件,也不会让40万张违规卡流出去害人。 咱们老百姓要的不是道歉,是实实在在的改变:运营商把好开卡关,别再让违规卡流入市场;监管部门把法律补全,让骗子和失职的人付出代价;技术手段跟上,让虚拟号码的“隐身衣”失效。 要是哪天咱们接到陌生电话,能一查就知道是谁在用,骗子还敢这么嚣张吗?真到那时候,不用谁来解释,14亿人心里都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