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而面对一些宵小无理滋事时却还要费尽口舌、试图去以理服人,那肯定是自寻烦恼,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多次证明过:很多事情当道理讲不通时,拳头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一顿拳头下去,一切疑难杂症立即解决了。 话说回来,这话听着有点糙,但搁在历史长河里头,例子多得是。东汉末年那会儿,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刚在官渡把袁绍的百万大军给收拾了,北方局势眼看要稳住,可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带着残兵败将跑去乌桓那边避难,还想拉乌桓人下水继续跟曹操对着干。曹操这时候聪明,派了个叫牵招的家伙北上柳城,去说服乌桓峭王苏仆延别趟这浑水。牵招这人,早年跟刘备混过,后来投了曹操,官渡前就帮着烧了袁绍的粮道,立过大功。曹操知道他管过乌桓突骑,派他去准没错。 牵招一到柳城,就碰上麻烦。乌桓人本来集了五千骑兵,准备帮袁谭打仗,辽东的公孙康也派使者韩忠带着单于印绶来拉拢,想把乌桓拉到自己阵营。公孙康这家伙,仗着地处偏远,兵马不弱,总想在中原乱局里渔翁得利。峭王苏仆延见两边都来争,起了二心,想坐山观虎斗。牵招先把形势摆出来,说袁绍败了,曹操奉天子命,乌桓帮袁谭准没好果子吃,这事儿劝得还算顺利,五千骑兵就散了。可辽东这头硬茬子,韩忠仗着公孙康的势头,公开叫嚣,说乱世强者为尊,曹操算老几。牵招没跟他说废话,直接上手把韩忠揪住头发往桌子上砸,砸得鼻青脸肿,还拔刀架脖子上,喝令他闭嘴。峭王和乌桓头目们吓坏了,赶紧求情。牵招收手后,顺势把曹操的军威和利害讲了一通,乌桓人服软,当场表态归附。韩忠灰溜溜滚蛋,辽东那边也消停了,不敢再伸手。这事儿搁在《三国志》里头,写得清清楚楚,牵招靠的就是官渡大胜的余威,加上干脆利落的动手,硬是把外交难题给砸平了。 你看,这不就是标题里头说的那回事儿吗?道理讲不通,拳头一亮,一切都好说。曹操后来还亲率大军北伐乌桓,建安十二年八月,在白狼山一战,张辽冲锋在前,斩了乌桓单于蹋顿,袁尚、袁熙双双授首,二十多万胡汉降者,曹操的北方基本稳了。牵招这趟出使,等于给北伐铺了路,没他先震住乌桓,曹操大军上路还得费更多劲。历史上,这种用实力说话的招儿,从来不是孤例。拿汉武帝打匈奴来说,刘彻上台后,匈奴人老欺负边郡,杀掠掳人口,汉朝忍了几年,武帝一狠心,派卫青、霍去病北击,漠北一战,匈奴单于逃到大漠深处,从此元气大伤。卫青大军长途奔袭,风沙里头硬扛,杀得匈奴人四散,汉朝边塞太平了二十多年。这哪是光靠说理能成的?匈奴人信奉强者为王,你不亮刀子,他们压根不鸟你。 再往前推,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也是实打实的拳头外交。战国末年,六国合纵连横,想围堵秦国,秦国丞相李斯劝嬴政别跟他们废话,直接用兵灭了魏、楚、燕、赵,一个个吞并。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震得诸侯腿软,齐国最后投降时,带头的都说不出二话。秦军铁骑南下,城池一个个陷落,道理?谁听你的,兵临城下就是硬道理。统一后,秦始皇修长城、驰道,边疆稳如磐石。这套路,搁谁身上都管用,因为弱肉强食是古人的生存法则,你实力不够,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也白搭。 换到近代,例子更多,但得说严谨点。鸦片战争那会儿,清政府面对英国的炮舰,起初还想靠谈判摆平,派林则徐虎门销烟,气势是足,可英国人船坚炮利,直接打到南京,签了不平等条约。清廷后来学乖了,同治年间中法战争,李鸿章带北洋水师,硬扛法国海军,虽然败了,但震慑了越南那边,不敢再轻易倒向法国。这就是实力积累后的威慑,拳头不硬,外交就是空谈。甲午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力大增,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割地赔款,东北门户大开。教训深刻,日本后来在日俄战争里,又用实力说话,旅顺港血战,俄军死伤惨重,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封锁海面,俄国人服软,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益。这仗打下来,日本从渔村变强国,靠的就是军事实力的直球输出。 放到国际上,二战前后,美国罗斯福的“租借法案”,表面是援助盟国,骨子里是亮肌肉,德国、日本见识了美国的工业产能和海军实力,希特勒东进苏联时,还得掂量太平洋那头的动静。战后,冷战时期,美苏对峙,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直接海军封锁,苏联人拆台撤导弹,没敢硬来。这事儿,道理讲了半年多,关键还是航母编队一压,赫鲁晓夫低头。苏联解体后,美国单极时刻,伊拉克战争,布什政府绕过联合国安理会,直接用“先发制人”砸进去,萨达姆政权倒台,中东格局大变。虽然事后争议多,但那时候的实力差距,让反对声小了很多。 当然,话说回来,这套逻辑不是鼓励乱用武力,现在国际法讲和平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明文禁止侵略。但在现实里头,实力还是底气。拿南海来说,中国建岛礁、巡航常态化,周边国家闹腾时,得想想后果。国际上,俄乌冲突,普京动武前,北约东扩让俄罗斯觉得后院起火,拳头一挥,欧洲能源危机立现,谈判桌子上,乌克兰让步不少。
199年,曹操活捉了吕布,吕布进言:“丞相为主将,我为副将,你我联手必可平定天下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