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提“三育”,专家:这是给孩子心理打疫苗,错过关键期补不补不回来 咱当

枫叶漫天 2025-10-24 12:13:42

教育部发文提“三育”,专家:这是给孩子心理打疫苗,错过关键期补不补不回来 咱当家长的,最近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现在的孩子,说不得、碰不得,一点小事就能闷闷不乐好几天? 我邻居家上初中的小姑娘,因为一次月考没考好,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整整两天。她妈妈在门外急得直掉眼泪:“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都没事,现在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其实真不是孩子变了,而是他们面对的世界变了。过去爬树掏鸟窝的童年,变成了现在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短视频、比不完的成绩。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从来没锻炼过的肌肉,突然要举起百斤重担,确实会吃不消。 最近教育部发了新通知,要求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这“三育”抓得太准了——就像给孩子心理打的三针疫苗。 第一针:生命教育疫苗 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生命宝贵”,而是让孩子理解生命的韧性。我家孩子学校组织养蚕,从卵到蛾子的全过程。有孩子看着自己的蚕死了哭得不行,老师却引导他们:蚕留下了卵,生命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种切身体验,比说一百遍“珍惜生命”都管用。 第二针:青春期疫苗 青春期不只是长痘痘、变声音。有个妈妈发现儿子突然特别在意发型,每天早上要弄半小时。她没有骂他臭美,而是说:“这个年纪在意形象太正常了,爸爸当年比你还夸张。”孩子一下子笑了,主动和她聊起喜欢的女生。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比禁止和说教重要得多。 第三针:挫折疫苗 我特别佩服孩子班上一位体育老师。他设置的各种比赛,总有人输,但他的重点从来不是谁赢,而是教孩子怎么输得起——输了可以跺脚,可以不甘心,但更要看到对手哪里做得好。这种“输”的练习,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功课。 说到底,这三针疫苗打下去,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钢筋铁骨的“超人”,而是培养他们的“心理免疫力”——感冒了能自己好,跌倒了能自己爬起来。 具体怎么做?分享三个网友家正在尝试的方法: 1. 每周一次的“失败分享会”——全家轮流说这周最糗的事,从爸妈工作失误到孩子考试粗心。让孩子明白,失败是生活的常态,不丢人。 2. 给孩子“试错额度”——比如一个月内,允许他做三个可能后悔的决定(当然在安全范围内)。选错了兴趣班、交错了朋友,都是宝贵的挫折课。 3. 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器”——当孩子发脾气时,帮他说出背后的情绪:“你不是故意捣乱,只是太累了对吧?”孩子会觉得被理解,慢慢学会自己表达情绪。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培养出从不跌倒的孩子,而是培养出每次跌倒都能重新站起来的年轻人。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谁脆弱就变得温柔,但我们可以让孩子变得足够强大,在风雨中也能走得稳当。 毕竟,我们护不了孩子一辈子,但给他们的心理打下的“疫苗”,能护他们一生。 幼儿教育大家说 教育 育儿政策 人生感悟 分享今日的感悟 爆料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3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