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妥协的原因找到了,不是因为宗馥莉的管理能力有多高…… 经销商们不愿为“娃

小野怪下士 2025-10-24 17:20:19

娃哈哈妥协的原因找到了,不是因为宗馥莉的管理能力有多高…… 经销商们不愿为“娃小宗”续约、打钱,明年的生意岌岌可危。 娃哈哈内部博弈出现巨大反转。10月23日,宗馥莉所控股的宏胜系下发通知,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 这意味着,宗馥莉宣称要做的“娃小宗”,只存在了41天。这场突如其来的妥协背后,根本不是管理能力的胜利,而是经销商集体用脚投票的结果。 “娃小宗”这个新品牌的命运,从开始就注定坎坷。 今年9月12日,宗馥莉提出辞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当天,宏胜系企业发布内部通知,明确将从2026年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当时通知中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 这背后是宗馥莉与娃哈哈集团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2025年2月,宗馥莉曾试图将“娃哈哈”系列商标共计387件由娃哈哈集团转移到自己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这一举动被国资方发现并制止。国资甚至提出宏胜系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需要付费,否则宗馥莉是“利用职务便利输送利益”。 品牌更迭的决策背后,经销商群体的反应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知情人士透露,经销商们不愿为“娃小宗”续约、打钱,导致明年的生意岌岌可危。没有经销商的支持,任何饮料品牌都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面对这一现实,宏胜系不得不紧急转向。10月23日,宏胜系企业下发通知,要求经销商打款缴纳保证金,2026年继续销售“娃哈哈”品牌产品。 一位知情人士对36氪称:“大概率是国资在稳大盘,优先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2024年,因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娃哈哈产品结构对应调整,导致出现产能紧张。娃哈哈不得不启动委托代工同时进行自有设备改造与投资新建工厂。 其中,娃哈哈与今麦郎的代工合作引发了广泛争议。2024年3月起,宗馥莉以纯净水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销售为由,要求娃哈哈集团开展委外加工。 委托方为宗馥莉旗下的宏胜集团相关公司,代工方则包括6家今麦郎旗下饮品公司。 然而,代工期间娃哈哈自查发现个别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2025年4月起,娃哈哈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 宗馥莉接班的380天里,一系列激进改革措施让娃哈哈内部饱经阵痛。 她上任后首先对娃哈哈的渠道体系动刀,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被批量裁撤。 这场“大清洗”让经销商数量从6千锐减至3千多,却没能换来预期的增长。 渠道动荡直接传导到终端,曾经的国民单品AD钙奶2025年上半年在华东市场销售额暴跌37%,纯净水市场份额从18%跌至12%。 内部管理上,宗馥莉同样推行“铁腕改革”。她合并冗余部门,替换资深高管,试图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但改革的激进让员工怨声载道:一线销售经理月收入从两万元骤降至数百元,完不成业绩就降级为铺货员。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宗馥莉难以单方面掌控公司命运。 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持股46%,是娃哈哈集团的单一最大股东。宗庆后个人持股29.4%(后由宗馥莉继承),数千名正式职工合计持股24.6%。 换句话说,虽然杭州上城区是单一最大股东,但只要宗庆后合并了员工们所持的股份,就能成为第一大股东。 宗馥莉签转员工劳动合同、取消员工干股分红,直接影响了员工核心利益。2024年9月,部分前员工因股权回购价格及劳动合同变更,发起集体诉讼。 这也导致宗馥莉至今无法将员工持股会的股权,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到自己名下。 宏胜饮料集团市场部已下发信息,要求经销商保证金必须在28号前全部到位,否则不予续签明年合作协议。这一次,协议上会明确注明“娃哈哈”品牌。 经销商们虽然收到了通知,但涉及到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怕横生枝节。重启“娃哈哈”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为复杂的修复之路的开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小野怪下士

小野怪下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