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眼见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说:“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呆愣在原地:怎么才二十元。 1979年,一次氢弹空投试验因为降落伞故障,导致氢弹坠地没有爆炸,弹片散落在戈壁滩上,所有人都因为担心辐射而犹豫不前。 邓稼先却不顾众人劝阻,只穿着普通防护服就冲进了辐射区,亲手捧起了带有强辐射的弹片仔细检查,他知道弹头里的钚239辐射极强,也清楚国家为研制这颗弹头投入了多少成本。 这次举动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多年工作状态的常态,事后回到北京检查,他的尿液里检测出强放射性,肝脏严重受损,多项身体指标都出现异常。 从那以后,邓稼先的健康状况就再也没有好转过,直到1985年,他被确诊为癌症,即便如此,他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工作。 医生让他好好休息,他就偷偷把工作资料藏在病房的衣柜里,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继续整理,有张他和杨振宁的合影,当时他口鼻还渗着血,却依然笑着,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健康,换来了国家核事业的发展。 要理解这二十元奖金的意义,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匮乏,但人们的精神力量很强大,许多重大工程都是靠着简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完成的。 核武器的研制基地在罗布泊,那是一片荒凉的沙漠,科研人员喝的水,是冬天储存起来、到夏天融化后还漂着蚊子尸体的冰水。 吃饭时,大家会把有营养的食物留给一线科研人员,自己只能靠喝酱油、含蜜枣来补充体力。但这些还不是最困难的。 1959年,苏联专家突然撤走,还留下话:“离开我们,你们根本搞不成核武器。”当时的科研团队面临着完全一穷二白的局面,邓稼先带着一群年轻人开始攻坚克难。 没有超级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和算盘来演算数据,用过的草稿纸堆得从地板到了天花板,为了确保核心数据准确,仅仅一个小数点,他们就反复演算核对了九遍。 有一次,邓稼先因为过度劳累,站着给大家讲解问题时,讲着讲着就睡着了,他们最终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不一致,但大家经过反复核对后,选择相信自己的计算结果。 而这一切的付出,都始于1958年的一个决定,当时26岁的邓稼先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刚从美国回来不久。 在美国时,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妻子许鹿希安稳地生活,能经常手挽手在林荫道上散步。 平静的生活被钱三强的一个邀约打破了,钱三强找到他,神秘地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指研制核武器),问他愿不愿意参与。 邓稼先一开始有些犹豫,觉得自己可能难以胜任,但最终还是答应了,那天晚上,他一夜没睡,最后只对妻子说了一句:“以后,我的生命就奉献给这个工作了。”从那一刻起,他就走上了一条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回报的道路。 所以再看这二十元奖金,它从来都不是一份普通的报酬,更像是一枚荣誉勋章,它无法弥补邓稼先失去的健康,也换不回他缺席的家庭时光,但它见证了一个人的生命与国家命运之间深刻的联结。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平静地说出“死而无憾”四个字,他心里的价值标准早已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既回应了杨振宁当时的震惊,也诠释了他一生选择的意义。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八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