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人类劳动后,印度将反超中美:中国人因太勤奋而找不到意义 凌晨三点送完最后一单外卖,在便利店加热便当时刷到这条预言,加热柜的嗡鸣声突然变得刺耳。 隔壁工位的李姐昨天被算法优化了,她收拾东西时喃喃:"这二十年加班挣的奖金,还不如当年在老家开奶茶店的表妹。" 在电子厂干了十五年的表哥上周开始学瑜伽教练课程。他说现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程序员每天只工作6小时,却拿着比他高3倍的薪水。 "我们这代人大勤奋,把996当勋章,结果AI最先替代的就是标准流程里的拼命三郎。" 斯坦福最新报告显示,当中国工厂的流水线被机械臂覆盖,印度正凭借其混乱中的创造力抢占服务业AI高地。 就像二十年前我们笑印度火车挂满人,现在他们的初创企业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三。 当效率不再是唯一标准,我们教孩子"埋头苦干"的祖训突然失了效。 您身边是否也有人开始从"奋斗"转向"寻找意义"?如果重新选择,您会鼓励孩子成为高效率的执行者,还是拥有不规则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