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后,新西兰叫停韩企造船合同,宁赔27亿,也要让中国接手。 新西兰南北岛之间的渡轮早就老得不行了,平均船龄快三十年,动不动就出故障停航,南北岛的物流和老百姓出行都受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启动了一个渡轮更新项目,国际招标的时候选了韩国的船厂,当时估计着花不了太多钱,结果合作下来彻底失控了。 韩国船厂给的设计根本不贴合新西兰的港口,要想用新船还得额外花钱把南北岛的两个大港口都改造一遍,成本就这么一路往上窜,最初的预算早就不够看了,最后涨得快到三倍。 更离谱的是,钱花出去一大笔,船的影子都没见着,新西兰最后只能认栽,跟韩国船厂和解,光定金和赔偿金就给了不少,加上之前花在港口改造和项目管理上的钱,里外里砸了好几十亿,啥实质性成果都没有。 新西兰这边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再跟韩国耗下去,钱花光了船还未必能用上,老百姓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恰好在这时候,中方对韩国造船业出了些反制措施。 起因是韩国的造船巨头帮着美国在海事领域搞调查,还承接了美军的订单,中方就按规定制裁了相关企业。 这一下正好戳中了韩国造船业的软肋,他们造船厂用的特种钢材不少都来自中国,供应链一断,成本立马涨了不少,交货时间也没了准头。 本来新西兰就对韩国船厂的履约能力犯嘀咕,这下更没底了,终止合同的决心也就更坚定了。 转头找中国接手,新西兰其实是算过账的,中国的船厂给的方案太实在了,设计的船刚好能适配新西兰现有的港口,不用额外花冤枉钱改港口。 报价也是一口价,不会像韩国那样中途随便加价,成本直接拉回了最初的合理范围。 而且中国造船业现在的实力摆在那,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船订单都在手里,不管是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够格,承诺的交货时间也靠谱。 新西兰铁路部长自己都说,选中国就是因为专业能力和实力都让人放心,还能给纳税人省下一大笔钱。 这事儿往深了说,根本不是简单的换个合作方,里子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力较量,新西兰虽然是“五眼联盟”成员,但向来不怎么跟着美国瞎站队,之前好几次“五眼联盟”想抱团针对中国,新西兰都没掺和。 他们心里门儿清,跟中国合作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连续十年都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乳制品这些农产品大多靠中国市场消化。 要是为了所谓的“阵营”跟中国闹僵,损失的是自己的钱包,这次选中国船厂,说白了就是务实,谁能把事办好、把钱花在刀刃上就找谁。 韩国船厂丢订单也怪不得别人,自己的问题占了大半,设计不接地气导致成本失控,工期没保障,本身就没守住合作的基本盘。 偏偏还非要掺和到大国博弈里,一边想赚中国供应链的便宜,一边帮着美国打压中国相关产业,这种两头讨好的心思最后变成了两头不讨好。 中方的反制只是催化剂,就算没有这茬,以韩国船厂那种搞法,项目迟早也得黄。 中国能接手这个订单,靠的不是运气,是硬实力堆出来的。这些年造船业的规模和技术一直在升级,从普通船舶到高端渡轮、LNG船都能造,而且供应链自主可控,不会被别人掐脖子。 之前加拿大、希腊这些国家也找中国造过大船,口碑一直不错,就是因为活儿靠谱、交货准时、价格合理。 这种实力不是吹出来的,是一个个订单、一次次履约攒下来的。 现在全球都在讲供应链安全,新西兰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证明,所谓的盟友和阵营,在实打实的产业实力和真金白银的利益面前,从来都不是首选。 韩国造船业丢了订单,中国接了单,看起来是一次合同更迭,实际上是全球产业链格局的一次真实写照,谁能提供稳定、高效、成本可控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