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一定要过三关:痰、瘀、虚 早年四处求学时,有幸结识一位资深老中医,在当地颇具威望,专注胆囊疾病研究治疗多年。他常说:“调胆囊息肉,恰似疏通河道,需连闯三关 —— 痰关、瘀关、虚关。此三关若闯不过,息肉问题便难以根除,反复无常。” 打个比方,胆囊就好比一条河道,痰湿凝聚于胆囊内壁,如同河道长满青苔,阻碍胆汁顺畅流通 —— 这便是 “痰关”;青苔虽除,河道却淤积泥沙,水流依旧不畅 —— 此为 “瘀关”;而源头水量不足,即便河道清理干净,也无法保证水流充沛 —— 这就是 “虚关”。 记得有一位患者,45 岁,是一名公司高管,因工作应酬频繁,饮食不规律,查出胆囊息肉已有两年。起初息肉较小,并未在意,可随着时间推移,时常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腹胀不适,还伴有口苦症状,这才急忙寻医问药,经人介绍找到了老先生。 患者一见面就焦急地说:“大夫,我这右上腹总疼,吃点油腻的就胀得难受,嘴里还苦得很,您快帮我看看。” 老先生让患者伸出舌头,只见舌苔厚腻,如同覆盖一层厚厚的霜;再搭脉,脉象弦滑。老先生询问:“平时是不是大便也粘腻不爽,总感觉排不干净?” 患者连连点头:“是啊,每次上厕所都得冲好几遍,擦屁股也麻烦。” 老先生诊断这是痰湿阻滞在胆囊,卡在 “痰关” 了。长期应酬,饮食肥甘厚腻,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积聚于胆囊,就像河道长满青苔,胆汁流通受阻。 于是开出 “化痰利胆汤”,其中有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郁金。半夏燥湿化痰,像一把刷子,刷去胆囊内的痰湿;陈皮理气化痰,协助半夏化痰的同时,让气机通畅,防止痰湿再次积聚;茯苓健脾渗湿,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避免新的 “青苔” 滋生;胆南星清热化痰,加强化痰之力,针对胆囊内的热痰;郁金疏肝利胆,使胆汁排泄顺畅,同时引药入胆经。 患者服用十天后,前来复诊,说:“右上腹疼痛减轻了,腹胀也好多了,嘴里没那么苦了,大便也没之前粘腻了。” 老先生查看舌苔,厚腻苔已明显变薄,说道:“青苔清理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疏通泥沙了。” 又过了半个月,患者再次前来,称右上腹仍偶有闷痛,尤其在劳累或情绪不佳时明显,还感觉右侧胁肋部胀满不舒。老先生查看舌下脉络,发现其迂曲增粗,这表明痰关已过,却卡在 “瘀关” 了。痰湿虽去,但长期的胆囊问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在胆囊脉络,如同河道淤积泥沙,影响胆囊正常功能。 随即更换药方为 “化瘀通络汤”,包含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莪术、柴胡。当归养血活血,既补充因瘀血损耗的气血,又推动血液运行;川芎为血中气药,能行散气滞,破血逐瘀,让瘀滞的气血通畅起来;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缓解右上腹闷痛;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专攻胆囊内顽固的瘀血积聚;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帮助瘀血消散。 患者服用两周后反馈:“右上腹闷痛明显减轻,胁肋部胀满感基本消失,整个人感觉轻松多了。” 老先生微笑着说:“泥沙已疏通,该补充源头水量了。” 一个月后,患者第三次来诊,说胆囊息肉虽有缩小,但仍感觉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且睡眠质量不佳。老先生切脉后,发现脉象虚弱无力,这是瘀关已过,来到 “虚关” 了。胆囊息肉长期存在,耗伤正气,导致脏腑功能虚弱,尤其是正气不足,就像河道源头水量不足,无法滋养胆囊,使其功能难以完全恢复。 于是开出 “扶正固本汤”,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酸枣仁、炙甘草。黄芪补气升阳,增强人体正气,为身体注入活力;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与黄芪协同,提升正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为气血生成提供基础;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全面滋养脏腑;酸枣仁养血安神,改善睡眠质量,让身体在休息中恢复元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使补药补而不滞,药性平和。 患者连服二十天,再次复诊时,精神饱满,自述身体乏力症状消失,睡眠质量良好,胆囊息肉进一步缩小。 后来老先生告诉我:“瞧见没?调胆囊息肉如同疏通河道 —— 痰关要清除青苔,需平稳祛痰;瘀关要疏通泥沙,得补养兼通;虚关要补充水量,应缓缓扶正。” 我这才明白,为何有些患者仅化痰效果不佳,因瘀血未通;有些只通瘀也不行,因正气未补。老先生还强调:“痰不化则瘀难通,瘀不通则虚难补,虚不补则息肉易反复。何时该化、该通、该补,需依据患者的舌象、脉象以及生活习惯,切不可盲目行事。” 如今我行医多年,每遇胆囊息肉患者,必然牢记这三关。然而,许多患者急于求成,化痰稍有效果便停药,结果不久后症状反复,还抱怨药物无效。他们不知,这过三关之法,调理的不仅是胆囊息肉,更是整个胆囊及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务必循序渐进,及时辨证,切不可操之过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