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赴正义,以风骨照千秋——缅怀民间对日索赔先驱童增、陈林桃 当时间的指针划过2025年的秋冬,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史上两位标志性人物相继远行。10月23日,被誉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人”的童增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69岁;此前的9月8日,“慰安妇”对日诉讼第一人陈林桃老人也带着未竟的期盼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两位先驱的离去,为一段跨越数十载的正义征程刻下沉重注脚,却也让那份坚守良知、追索真相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童增先生的名字,早已与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紧密相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却有无数战争受害者的伤痛被时光掩盖,日本政府的回避与漠视更让正义迟迟未至。正是童增先生率先挺身而出,以一介书生的赤诚与坚韧,点燃了民间索赔的火种。他奔走呼号,联络各方受害者,整理海量史料证据,推动成立相关组织,将“民间对日索赔”从零散的呼声凝聚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那些年里,他熬过无数不眠之夜,面对过来自各方的压力与阻挠,却始终坚守“为受害者讨回公道,让历史不再被遗忘”的初心。他的每一次发声、每一份提案、每一次奔走,都像一束光,照亮了受害者们寻求正义的道路,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捍卫历史真相的坚定决心。 而陈林桃老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浸满伤痛却永不屈服的史诗。作为“慰安妇”制度的直接受害者,她的青春在日军的暴行中被碾碎,那些刻骨铭心的创伤,成为她余生无法磨灭的印记。但她没有选择沉默,更没有向命运低头。在晚年,已近古稀的她毅然走上法庭,成为中国“慰安妇”对日诉讼的第一人。站在异国的法庭上,面对对方的狡辩与推诿,她以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还原那段黑暗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她的勇敢,打破了“慰安妇”群体长期以来的失语困境,鼓舞了更多受害者走出阴影,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尊严。从乡间老人到法庭勇士,陈林桃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千万受害者的期盼,她的每一次出庭、每一次陈述,都是对正义的执着守望,对历史的庄严告白。 两位先驱,一位以全局视野推动索赔运动走向系统化、规模化,一位以个体勇气撕开战争创伤的伤疤,为群体维权破冰。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却怀着同样的赤诚,在这条艰难的正义之路上并肩前行了数十载。他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知晓了战争受害者的悲惨遭遇,推动了民间索赔机制的完善,更向世界传递了“历史不容篡改,正义不容缺席”的中国声音。他们的名字,早已超越个人范畴,成为中国民间追求正义、铭记历史的精神符号。 如今,先驱已逝,但他们播下的正义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那些被他们鼓舞的后人,那些接过维权火炬的继承者,正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行。童增先生的执着、陈林桃老人的勇敢,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历史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鲜活的警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愿两位先驱安息,他们的风骨与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史册上,照亮后人追求正义的道路。我们坚信,在无数人的坚守与努力下,日本政府终将正视历史,向所有战争受害者作出应有的道歉与赔偿——这,便是对童增、陈林桃两位先驱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