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为吴石将军的牺牲而惋惜,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他牺牲后仅8天,台北马场町的同一片黄土上,倒下了另一个重磅的人物——陈仪,陆军二级上将,浙江省主席。 没人敢相信,这个曾帮蒋介石稳住东南半壁江山的老资格,最后会倒在自己人的枪口下。 说起陈仪,懂点民国史的人都清楚,他跟蒋介石的交情可不是一天两天——早在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还没完全掌权时,陈仪就跟着他干,后来民国二十三年当福建省政府主席,还帮着整顿过当地的军队,算是老蒋手里的“救火队员”。更关键的是,1945年台湾光复,是陈仪以“台湾行政长官”的身份去接管的,虽说后来因为“二二八事件”处理得不好被撤了职,但蒋介石对他的信任没减多少,不然1948年也不会再让他当浙江省主席,把东南的门户交给这人。 可陈仪这人有个死心眼的毛病,总把“百姓安危”看得比“党国忠诚”重。1949年开春那会儿,国民党在大陆的地盘丢得差不多了,浙江眼看也守不住,他看着城里逃荒的老百姓,还有士兵们没饭吃的样子,就动了“和平”的心思。他想到了汤恩伯——这个当年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从黄埔军校的教官到后来的兵团司令,汤恩伯一直喊他“恩师”,陈仪觉得凭着这份情分,能劝汤恩伯一起投诚,这样浙江就不用打仗,老百姓也能少遭点罪。 结果呢?汤恩伯转头就把陈仪给他的劝降信,直接送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现在看史料才知道,汤恩伯那时候早慌了,他知道蒋介石要是知道这事,自己不举报肯定得跟着死,所谓的“恩师情分”,在保命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蒋介石看到信的时候,正在奉化老家收拾东西准备逃台湾,气得把杯子都摔了——他没想到自己信任的老部下,居然会在背后捅这么一刀,当天就下令让保密局把陈仪从杭州押到台北。 到了台北后,陈仪没怎么为自己辩解。审判的时候,法官问他为啥要“通敌”,他就坐在那里说:“我不是通敌,是不想再打了,老百姓已经受不了了。”有人劝他认个错,求蒋介石开恩,他还反驳说:“我做的事对得起良心,没错可认。”蒋介石其实一开始没打算杀他,毕竟是几十年的老部下,可那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官员人心惶惶,不少人说“不杀陈仪,以后人人都敢反”,蒋介石为了稳住局面,最后还是批了死刑。 现在回头看,陈仪和吴石将军虽然立场不一样——吴石是潜伏的共产党员,陈仪是国民党内部的“和平派”,但他俩死在同一片土地上,原因其实差不多:都是为了自己认定的“对的事”,没向乱世里的权力低头。只不过陈仪的悲剧更让人唏嘘,他信错了人,也高估了“恩义”在国民党乱世里的分量,最后落得个“叛徒”的名声,连墓碑都没个正经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