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 38 岁男子从尼泊尔回国,在樟木口岸时,他手机被停机,他以为欠费了,就充了 200 元话费,还是没开机,他联系移动客服,客服却说:为了防止你被诈骗,移动对你手机号 “保护性关停”,想要开机必须去移动厅办理。 男子在当地找了个营业厅,营业厅却说:这是新疆的手机卡,你只能去新疆办理,男子在 0 下几度在路边冻到崩溃,他愤怒不已,决定起诉移动公司。 这位男子叫李先生,一个爱徒步的河南人,满心欢喜从尼泊尔结束旅行回国,没成想刚到樟木口岸,就被中国移动这波 “神操作” 推进了绝境。 当时聂拉木县下着大雪,积雪没到膝盖,海拔 4000 多米的地方,零下几度的寒风刮得耳朵生疼,他兜里只有 800 多块钱的尼币,连半分人民币现金都没有,现在谁出门还带现金啊,全靠手机支付。 可手机一停,他就像被拔了线的木偶,想找酒店住,付不了钱,想联系家人报平安,打不出电话,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在大巴上熬了 35 小时、徒步 3 小时的疲惫,瞬间被绝望压得喘不过气。 他以为是欠费,赶紧充了 200 块,结果依旧没信号。 打 10086 问,才知道是 “保护性关停”,怕他遭诈骗,听听这名字,“保护性”,可实际上把人扔在冰天雪地里叫保护? 他跟客服哀求,能不能先开 4 小时数据,让他找个地方住、吃口饭就行,可客服就一句 “没有权限操作”,冷冰冰地把人拒了。 后来好不容易有个客服同意开网,结果 5 分钟就给关了 ——5 分钟能干啥?连口岸都没走出去,这不是耍人玩吗? 最后还是当地警察可怜他,深夜 10 点多帮他找了家酒店,才算没冻出人命。 可他以为这就完了?为了开机,他取消了原本的旅行计划,赶往日喀则的移动营业厅,结果人家说 “没权限疆”,这卡是在新疆办的,要么去拉萨,要么回新。 这不是为难人吗? 他当时在西藏,回新疆千里迢迢,哪有那功夫和精力?没办法,只能临时办了张电信卡应急,好好的旅行全被搅黄了。 更气人的是,移动说 “48 小时回复”,结果李先生等了一周,连个影子都没有。 直到事情闹大,10 月 16 日新疆移动才出来回应,说什么 “境外网络原因,停机提醒短信没送达”“用户一开始说号码不是本人实名,没法线上复通”。 后来虽然号码复通了,移动也退了 200 块话费和交通费,李先生还说要把钱捐出去,但这事能就这么算了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明白白写着,消费者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移动说关停就关停,不提前通知,不说明具体依据,充值了还不给服务,这不是侵犯权益是什么? 按《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运营商是能限制异常号码,可也得有合理的救济途径吧?把人逼到绝境,这哪是防诈骗,这是 “一刀切” 的懒政! 现在好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事:去外地出差手机被停,高铁站取不了票,换个新手机插卡就被关,连家人都联系不上。 运营商总说 “大数据识别风险”,可大数据再厉害,也该看看用户的实际处境吧?在海拔 4000 多米的雪地里,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了,还死抠着 “流程”“权限” 不放,这叫什么服务? 防诈骗是好事,但不能为了防诈骗,就不管用户的死活。 如果 “保护性措施” 反而把人推向险境,那再好的初衷也变了味。 希望李先生的遭遇能给运营商提个醒,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给人添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