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2019 年,闻泰科技花了 268 亿元买下了荷兰安世半导体近 80% 的股份,这在当时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不少人都觉得这是家中国企业 “蛇吞象”,捡了个大宝贝。 安世半导体有 60 多年历史,专门做汽车上用的功率芯片,全球每三辆汽车里差不多就有一辆用它的产品,按理说闻泰该好好守着荷兰的工厂过日子,但它没这么做。 刚完成收购,闻泰就悄悄派了 20 个技术专家飞到荷兰的安世工厂,天天泡在车间里,把生产线的设备参数、生产步骤、原材料规格都记下来,等于把整条产线的技术摸得透透的。与此同时,国内的东莞、南京等地很快就开建了新工厂,生产线照着荷兰的样子搭建,还加了自动化设备,比荷兰的老生产线效率还高三成。 这可不是瞎折腾,到 2024 年底,安世在中国的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 72%,尤其是东莞工厂,承担了全球 70% 的车规级功率芯片供应,连特斯拉、比亚迪要货都能当天发货。 荷兰那边看着核心产能都搬到中国了,后来就开始施压。2025 年 9 月,荷兰政府冻结了安世的资产,把闻泰持有的股份交给第三方托管,到了 10 月更直接断了中国区的系统权限,还说不再给中国员工发工资,想逼着闻泰让步。但他们根本没算到,闻泰早就做好了准备。 其实从迁产能开始,闻泰就没把所有希望放荷兰。国内早就搭建了备用的 IT 系统,荷兰那边一断系统,国内的系统马上接手,核心数据和运营一点没受影响。 供应链也早换成了国内的企业,以前可能依赖欧洲的供应商,后来全改成了中芯国际、华虹、长电科技这些本土企业,原材料也用了江西的硅料,就算海外供应链卡壳,国内的链条马上就能顶上。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基地的研发后来居然超过了荷兰。安世原本在荷兰有研发团队,但闻泰接手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三年里研发投资增长了 150%,还新增了近千项专利。就在荷兰施压的时候,东莞基地直接推出了国产的 SiC 模块,这种部件是新能源汽车必须用的,比以前的芯片更耐用、更省电。 以前还得靠荷兰搞研发,现在国内不仅能自主做出来,成本还更低,性能也不差。 既然国内能自己研发生产了,闻泰也就停了给荷兰研发部门的资金。这一下荷兰更被动了,因为安世的芯片是大众、奔驰、宝马这些欧盟车企的 “标配”,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30%,现在核心产能和技术都在中国,供应一旦受影响,车企就得遭殃。 德国有 16 家车企联名给欧盟施压,怕芯片断供导致工厂停产,毕竟欧洲汽车产业本来就在转型电动车,芯片卡脖子可不是小事。 现在再看,闻泰当初的布局太有远见了。要是把产能都留在荷兰,遇上施压可能早就慌了神,但它提前把产能迁回国内,搭好备用系统,换了本土供应链,还搞成了自主研发,不仅没被难住,反而让欧盟车企跟着承压。 这事也能看出来,中国企业搞海外收购,不是只图眼前利益,更懂的算长远的安全账,把核心能力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安世这几年的业绩也能证明这步棋走对了,营收从 2018 年的 16.7 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23.6 亿欧元,毛利率从 25% 涨到 42.4%,成了闻泰最赚钱的业务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