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号商务部谈判代表团对外发布消息称, 中美经贸团队就双方关注的经贸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与交流。 这话听起来四平八稳,但要读懂背后的门道,就得把“官方话术”翻译成实在话,谈判桌上的每一个字,都藏着双方的底线和博弈。 公告里明明白白列了五个议题:出口管制、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芬太尼相关问题、扩大贸易,还有美国301船舶收费措施。 对这些议题,官方用了“建设性的探讨”来定性,还说形成了初步共识,下一步要走内部报批程序。 别被“建设性”三个字唬住,这可不是说谈成了多大的事,而是“没谈崩、没掀桌子”的另一种说法。 就像两个人讨价还价,一个说“我底线在这,一分不让”,一个说“我利益得保住,半步不退”,吵了一天多没翻脸,还能坐下来把各自的诉求整理成方案,这就叫“建设性”。 为啥这么说?因为公告里紧跟着补了关键一句:“美方表达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的利益是坚定的。” 这简直是把“谁都不妥协”写在了明面上,美方想在出口管制上卡脖子,还想让关税政策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走。 中方则把“维护利益”摆在首位,该争的一点不含糊。 所以所谓的“初步共识”,更像是双方暂时找到一个“不撕破脸”的缓冲带,先把关税暂停期再延长两三个月,别让矛盾立刻激化,至于真正的核心分歧,还得留到后面慢慢磨。 先“休战”,等着下一步再谈,但比谈了什么更值得琢磨的,是没谈什么。 稀土问题压根没出现在公告的议题列表里,要知道,稀土可是咱们手里的一张重要牌,关系到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命脉,美方之前多次想在这上面做文章,咱们不可能不重视。 想想也能明白,美方想拿稀土当筹码,要么要求咱们放宽出口限制,要么想压价,但中方很清楚,稀土是战略资源,关乎产业链安全,绝不可能轻易让步。 两边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妥协的余地,一谈就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自然没法放进“建设性”的列表里。 公告里不提稀土,其实就是在暗示,别的问题可以慢慢谈,甚至可以暂时“休战”,但稀土这根硬骨头,咱们不会松口,美方也别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再看后续的“内部报批程序”,这同样是谈判里的常规操作,双方把这次谈出来的“缓冲方案”带回各自国内,交给相关部门审核,本质上是在试探内部的接受度,也为下一步谈判留足空间。 如果报批顺利,可能下个月就会有新的公告出来,说关税暂停期延长了。 如果报批里出了岔子,那之前的“初步共识”很可能又要推倒重来。 总的来说,这次中美经贸磋商,既没出现大突破,也没走到彻底谈崩的地步,更像是一场“温和的拉锯战”。 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立场不会变,美方想靠强硬态度占便宜,恐怕没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