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不断增大,怕恶变?四味中药,祛痰浊、化瘀滞、护肠道,这才是科学调理!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27 20:37:20

肠息肉不断增大,怕恶变?四味中药,祛痰浊、化瘀滞、护肠道,这才是科学调理!   不少肠息肉患者咨询:“查出肠息肉后只能定期复查等着手术吗?有没有比较温和的调理方法?”今天就通过一个病例,分享一个“散结护肠方”,专门针对“痰瘀互结型”肠息肉,相较于单纯观察,能更主动地控制病情发展。   52岁的陈先生前来就诊,手里紧紧攥着肠镜检查报告:“报告显示我有5个肠息肉,最大的0.9cm,医生说目前还没到必须手术切除的程度,但我总觉得腹部隐隐作痛,吃点辛辣或者油腻的食物就拉肚子,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总担心病情恶化。”   他2年前做体检发现了肠息肉,当时只有0.3cm,觉得没什么大碍,依旧我行我素,经常应酬喝酒、吃高脂肪食物,作息也不规律。可去年复查时,息肉长到了0.9cm,肠道黏膜还出现了轻度炎症,医生提醒“再继续增大可能就需要手术切除部分肠道”。他害怕手术,这才想着用中医来调理。   我看他舌苔厚腻且偏黄、舌边有瘀斑,脉象弦涩——这是典型的“痰瘀互结、肠道气滞”。中医认为,肠息肉是“痰湿与瘀血相互交织,瘀滞在肠道黏膜上的异常增生”。   比如长期食用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就会聚集成“痰浊”;再加上情志不畅、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血液运行受阻形成“瘀血”,痰浊与瘀血相互裹结,逐渐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就形成了肠息肉。很多人只关注“息肉的大小”,却没有从根本上祛除痰浊、疏通瘀滞,所以息肉会悄然增大。   针对他的情况,我采用了以这四味药为主的调理方,搭配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药材:乌梅、茯苓、僵蚕、丹参,再加柴胡、白术。   这四味药各有独特的作用,搭配起来恰好针对息肉的根源: 1、茯苓是“祛湿根基”: 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脾胃功能强健了,痰浊就没有了“产生源头”,还能稀释息肉周围的湿浊环境,阻止息肉继续“吸收养分”而增大。 2、僵蚕是“化痰散结主力”: 咸辛性平,可祛风化痰、散结通络。它就像一把“精细的刷子”,能把附着在息肉上的痰浊一点点化开,还能疏通肠道周围的经络,让瘀滞的气血重新流通起来。 3、丹参是“化顽瘀能手”: 苦微寒,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它可以穿透息肉的硬结,将深层的瘀血散开,还能引导化开的痰瘀顺着肠道排出体外,避免瘀堵情况进一步加重。 4、乌梅是“护肠关键”: 酸温入肝、脾、肺、大肠经,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前面三味药药性偏于“散”,乌梅的收敛特性,能够柔肝护肠,避免散结药过于猛烈而损伤肠道正气,还能调节肠道的分泌功能,让肠道环境更加清爽。   他按照这个方子调理1个月后,腹部隐痛的症状消失了,吃些清淡的肉类也不再拉肚子;调理2个月复查肠镜,息肉消失了2个,最大的息肉缩小到0.7cm,肠道黏膜的炎症也减轻了,舌苔的厚腻情况明显改善。4个月后复查,肠息肉还剩2个,最大0.4cm,肠道黏膜光滑。 他后来反馈:“现在饮食恢复正常了,晚上睡觉也踏实了,不用总是提心吊胆担心要切除肠道了。”   这四味药虽然对症,但并不是所有肠息肉患者都适用:若息肉超过1cm、有癌变风险(如形态不规则、表面糜烂等),必须先找外科医生进行评估;若体质偏寒(怕冷、大便溏稀),可加干姜;若偏热(口苦、大便干结、舌苔黄腻),加黄连。   肠息肉调理的核心在于“控制生长、改善肠道内环境、缩小病灶”,除了用药之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内伤;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大便在肠道内长时间停留,刺激肠道黏膜。使用药方前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不要自行抓药,以确保安全有效。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