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李成钢的采访视频,直接被这股中国人的硬气燃到起鸡皮疙瘩!   10月26日

波览历史 2025-10-28 02:15:43

刚刷到李成钢的采访视频,直接被这股中国人的硬气燃到起鸡皮疙瘩!   10月26日吉隆坡中美经贸磋商落幕,李成钢面对镜头的一句话听得人热血沸腾:“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作为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他的语气没有激昂的情绪,却字字透着不容置喙的坚定,这股不卑不亢的硬气,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李成钢的硬气,不是谈判桌上的临时起意,早在本月初和韩国官员的会谈中就显露无疑。   10月22日,韩国产业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主动视频连线求见,开口就为稀土管制和韩企制裁事宜求情,态度客气得近乎谨慎。   要知道,韩国半导体、新能源电池这些核心产业,几乎完全离不开中国稀土,可即便对方姿态放得极低,李成钢也没有立刻给出明确答复,只是表示会保持沟通。   这种沉稳的坚持,比当场驳斥更显底气,中方的政策不是筹码,而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手段,何时调整、如何调整,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反观美方在磋商中的表现,更能反衬出李成钢硬气里的清醒。就在磋商前一周,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还在国会听证会上放话,要对中国造船、新能源等产业发起新的301调查,甚至扬言考虑把钢铝关税提高两倍。   可他们选择性忽略的是,去年12月美方刚把太阳能硅片关税提至50%,今年美国国内光伏组件价格就涨了三成,不少项目被迫停工,企业怨声载道。   李成钢在磋商中直接点出关键:中方自5月日内瓦会谈后一直认真落实共识,近期经贸关系的震荡绝非中方所愿。一句话就把责任厘清,不被对方的强硬态度带偏节奏。   这种硬气从来不是空洞的表态,而是有实打实的行动支撑。8月底李成钢就曾亲赴美国,就美对华造船业301调查提出交涉,可美方不听劝阻,执意在10月落地限制措施。   中方随即依法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直接戳中美国航运业痛点。美国港口协会很快发声抱怨,称这会推高物流成本、影响就业,美方态度才有所软化。   李成钢在采访中提到“形成初步共识”,但没提半句妥协退让,这正是硬气的精髓:有原则,更有让对方让步的实力。   李成钢的谈判风格,藏着中国经贸博弈的底层逻辑:不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今年5月APEC贸易部长会议上,他就公开批评个别经济体搞“对等关税”,指出这种单边主义严重冲击多边贸易体制。   当时美方还在酝酿对稀土、关键矿物加征关税,李成钢直接在会上亮明立场,呼吁维护世贸组织框架下的贸易秩序。这种硬气不是针锋相对,而是站在规则和公理的一边,让对方的霸权逻辑无处遁形。   对比韩国的处境,更能看懂这份硬气的分量。中方稀土管制第一阶段措施刚生效,韩国就扛不住了,韩华海洋子公司被制裁当天,股价暴跌8%,市值蒸发近2万亿韩元。   吕翰九在和李成钢会谈时,反复强调“愿意积极协商”,可李成钢始终保持沉稳,没有因对方的急切而松口。   这背后是韩国98%的稀土依赖度做背书,更是中国在稀土冶炼、磁材制造等产业链环节的绝对优势,不是我们要卡谁的脖子,而是对方的发展本就离不开公平合作。   美方总想用关税大棒施压,却忘了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对象。2024年底美方将太阳能电池关税翻倍,结果本国光伏装机量下降15%,不少企业转头从东南亚采购中国产组件,成本反而更高。   这次磋商中,李成钢把“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和“出口管制”等议题摆在台面上,不回避分歧,但也绝不接受不合理要求。   这种谈判姿态,和10多年前中欧光伏争端时一脉相承,当年面对欧盟拟征收的47.6%反倾销税,中方谈判团队据理力争,最终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承诺,既保住了产业利益,也给了对方台阶。   网友说得对,这种硬气不是“怼人”的底气,而是“立规矩”的实力。   李成钢在采访中反复提“相互尊重、平等对话”,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占全球六成以上的份额,是稀土冶炼技术全球领先的硬支撑。   美方可以喊强硬口号,但波音的订单、农场主的农产品,终究需要中国市场;欧盟可以谈“供应链自主”,但短期内根本绕不开中国的产业链优势。   李成钢的硬气,是大国谈判代表该有的样子: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既有捍卫利益的坚定,也有解决问题的诚意。没有浮夸的表态,却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立场不容动摇。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58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