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开年,韩国造船业的喜讯刷爆了各大媒体,1月份全球新增订单146万修正总吨,韩国船厂一口气拿下90万吨,占比62%,中国只拿到27万吨。 韩国工人连夜加班,焊花四溅,媒体配着这些画面大肆宣扬“重返世界第一”。 这份自信不是没来由,他们手里攥着13艘高附加值船舶订单,清一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单价高利润厚,确实值得庆祝。 可还没等香槟喝完,马士基就给他们上了一课,2月份,这家全球排名第二的航运巨头宣布要订购40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总价值80亿美元,目标船厂全部锁定在中国。 这个消息一出来,韩国媒体集体失声,之前的庆祝文章连夜下架,场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马士基为什么突然转向中国?其实人家早就摸透了门道,2024年下半年,他们同时在中韩两地下单做对比,韩国韩华造6艘15000标箱的船要2.1亿美元一艘,中国扬子江造6艘17000标箱的船也是这个价。 同样花钱,中国的船多装2000个集装箱,这笔账船东算得门儿清,更关键的是中国船厂承诺的交付周期短,配套服务也更灵活,比如根据航线特点优化船体设计,这些细节都能为船东省下真金白银。 韩国船厂在高端领域确实有底子,液化天然气船技术门槛高,他们早年砸重金研发双燃料系统,专利一摞摞地攒,但韩国国土面积小,产业链短得可怜,一旦订单扎堆涌来,钢板、阀门、主机全都卡脖子。 最要命的是劳动力问题,年轻韩国人不愿意干造船这种脏活累活,船厂只能大量招外籍劳工,这些工人连图纸都看不懂,还得配翻译,干活又慢又容易出错。 船东最怕交付延期,韩国厂子频频因为零部件短缺和人员问题拖工期,马士基吃过亏自然不想再冒险。 中国这边完全是另一套打法,全国上千家船厂,从特种钢板到发动机,从电子设备到管线阀门,整条产业链都能自己搞定。 以前造液化天然气船必须用的殷瓦钢得从法国进口,每艘船还要交专利费,中国现在把这种材料国产化了,性能不输进口货,价格还便宜,关键是不用再被卡脖子。 配件供应更是快得惊人,一个电话打过去,几天之内就能送到船厂,哪像韩国还得等着零件飘洋过海运过来。 技术突破才是真正的杀手锏,沪东中华2025年准备交付10艘液化天然气船,安全模块和环保指标都超过日韩水平,同样造一艘高端船,韩国要两年多才能交付,中国一年半就能搞定。 对航运公司来说,早一天拿到船就能早一天赚钱,这笔时间账比什么都划算,江南造船还用上了焊接机器人,精度和速度双双在线,韩国那边还在靠人工一点点磨,效率根本没法比。 全球都在搞绿色航运,欧盟碳排放法规2028年正式生效,船东急着换环保船,马士基这批40艘新船刚好赶上窗口期,中国船厂提前两年就开始布局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技术,等市场需求爆发的时候,产能、技术、价格全都准备好了。 韩国这两年才急着跟进,还得额外投钱改造生产线,成本又往上蹿,造出来的船还未必符合最新标准。 马士基不光订船,还把20艘中国造的新船直接调到亚欧航线,绕开美国港口省下额外费用,这一手操作让韩国船厂彻底看清现实,订单抢走了,航线也抢走了,连潜在生意都被提前打包带走。 更扎心的是,马士基下一批订单已经传出风声,氨燃料集装箱船18000标箱起步,询价对象还是那几家中国船厂,韩媒这次学乖了,没敢提前庆祝,只在文章末尾弱弱提醒“技术领先不等于订单领先”。 造船业这场长跑才跑到中段,韩国像个练了一门绝技的剑客,招式华丽但体力有限,中国像个全面发展的拳手,左右开弓耐力惊人,短期对决剑客能赢几回合,时间一长,拳手靠组合拳把对手逼到墙角。 液化天然气船只是开胃菜,接下来氨燃料、电动船、碳捕捉装置,中国船厂早就悄悄练级了,市场没有情面,船东只看性价比和靠谱程度,谁能按时保质交付谁就拿订单,情怀救不了生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