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京港高铁雄商段(雄商高铁)与石济客专实现互通。记者发现,这场880名建设者历时9小时完成的“铁路手术”,不仅让河北衡水从“过路站”跃升为区域枢纽,更给两百公里外的济南带来了路网格局的突破。

跨线联动京津冀
到石家庄或有望提速
雄商高铁北起京雄城际雄安站,向南经衡水、聊城、菏泽等地至商丘市,正线全长552.5公里,目前正在建设当中。石济客专由石家庄站至济南东站,正线全长298公里,已于2019年全线通车运营。
雄商高铁不直接经过济南,与石济客专互通后,能产生哪些影响?
“对济南来说,这次高铁互通最直接的改变是‘走得更顺、去得更远’。”在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看来,此次雄商高铁与石济客专的“牵手”,能为济南编织起更具韧性的“米字型”高铁网络,改变其在南北向交通中的“单轴依赖”现状。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济南北上京津冀的客流多依赖京沪高铁,高峰时段运能紧张问题日益凸显。雄商段与石济客专的连通,为济南新增了一条直达北京的“快车道”。通过石济客专至衡水枢纽转入雄商高铁,可直接北上前往北京,用时在1小时50分钟左右,与京沪高铁上的通行时间接近。
“之前节假日去北京或者上海方向,京沪高铁客流高峰,经常‘一票难求’。”经常往返京津冀与山东的王先生一直期待着新高铁通道开通。而雄商高铁带来的新增北上通道,能有效分流部分客流,使济南的北上路径形成“双轴并行”的格局,让济南人的出行选择更从容。
此外,互通后的高铁网络还能实现“跨线联动”。其中通过石济客专与石太客专衔接,可形成济南—石家庄—太原的快速通道,同时依托雄商高铁、济郑高铁协同,进一步强化与冀南、豫北地区的联系。这种北上直达雄安、西向连通晋豫的路网优势,让济南真正成为华北与华东、中原地区的交通转换枢纽。
长期在交通系统供职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石济客专此次与雄商高铁互通,除了开辟新通道外,对其本身的提速或许也有作用。据了解,石济客专当初按照客专标准设计,相比于济南“米字型”高铁的其他线路,速度较低,设计时速只有250公里,也预留了数十公里的提速空间。但限于当前客流未达饱和状态,速度一直无法提升。“未来雄商高铁通车后,或可提高石济客专客流,研究提速改造的可能性就有了。”

1.5小时到雄安新区
无需绕路京津换向
雄商高铁与石济客专互通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以前去雄安对接项目,得先坐高铁到北京南站或者天津西站,再换乘其他列车,全程将近4个小时,遇上高峰还得提前出门。”济南某新能源企业市场负责人张磊经常往返于济南与雄安之间,说起以往的出行满是感慨,“现在听说走新线路能省1个多小时,还不用在北京换向,以后早上8点从济南出发,下午就能赶回来。”
雄商高铁与石济客专互通后,济南与雄安的产业联系将变得更紧密。记者初步估测发现,通过石济客专与雄商高铁,济南至雄安的直达时间将压缩至1.5小时,且无需绕行,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
近年来,济南与雄安新区的合作日益频繁。前不久,济南“阳光大姐”正式落户雄安(容东)家政服务产业园。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除了企业间的投资合作,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济南也是个机遇。
近年来,雄安新区承接了北京外迁的多个央企总部,央企总部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据媒体报道,雄安新区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并推进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3条产业链。而济南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下,济南的未来产业发展有良好的开局,在卫星制造、空天产业、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多个成果。
“两地的资源互补性很强。”张汝华认为,以往受限于交通,企业往来需要耗费不少时间。高铁互通后,1.5小时的通勤圈让进一步合作成为可能。而雄安承接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对济南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早在2019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提到,加快央企总部城、省企总部城规划建设步伐,主动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建设,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央企、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基地。
2022年发布的《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更是提到,济南将谋划研究济南至雄安铁路。
随着雄安枢纽逐步成为辐射山西、河南、山东及京津地区的核心,济南与雄安的直接连通,使其可以更好地对接正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京津冀地区。

“单点辐射”到“圈域协同”
济南从“省内中心”变“跨区引擎”
“交通路网的升级直接催化城市辐射力的外溢。”张汝华表示,济南借助这条高铁动脉,将产业、科创等优势资源更高效地输送至冀南、豫北,实现从“省内中心”到“跨区域引擎”的角色转变。
对冀鲁豫交界的区域中心真空地带,济南的辐射力借助高铁实现了精准覆盖。聊城作为济南都市圈的“西大门”,在雄商高铁通车后将成为高铁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济南都市圈向冀南邯郸、邢台及豫北安阳、濮阳联系的“中转站”。
“济南的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所积累的科创力量,可通过这条高铁线直达周边传统工业区,为其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巩固济南在都市圈中的引领地位。”张汝华说。
这种辐射力的提升也能体现在“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中。一方面,便捷的高铁让周边城市人才、资源加速向济南集聚,支撑济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济南的总部经济与研发成果也能高效地向周边外溢,在聊城等地形成产业承接地,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此次高铁互通恰好为济南搭建了衔接两大国家战略的“桥梁”。张汝华称,作为黄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通过未来两条高铁的互通,济南将成为京港通道与沿黄通道的重要节点,可将黄河流域的生态、农业等资源与京津冀的市场、技术资源对接,成为两大战略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