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的惊天抉择:1964年冒死拦下手术,救下重症孕妇和未出世的孩子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29 15:04:57

1964年,一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要进行手术,林巧稚拦下做手术的医生,说:“让她出院吧。” 1964年,在协和医院担任妇产科医师的林巧稚,以果敢之姿,做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决定。她的这份毅然,彰显着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她阻止了一台即将开始的手术,让一位被诊断必须切除子宫保命的孕妇出院回家。 这个决定违背了所有专家的会诊意见。在当时看来,这无异于放弃治疗,是拿两条生命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冒险。所有人都认为,手术是唯一尽人事的选择。 但这并非鲁莽的冲动,而是源于一套独特的行医哲学。林巧稚所有决策的起点和终点,是患者的最大获益,而非流程或权威。她认为,盲目开刀并非尽人事,真正的责任是先确保医疗干预能带来真实的希望。 她的核心准则,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病人”。她会周全考虑病人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愿望。这位叫董莉的病人结婚六年才首次怀孕,丈夫还是独子,孩子对这个家庭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份关怀,犹如冲破樊篱的暖阳,跨越了医院冰冷的围墙,以温暖的姿态,将温情播撒至更广阔的天地,让爱与希望在不经意间蔓延开来。 林巧稚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家属随时可以找到她,真正做到了治“人”而非仅治“病”。 她一生未婚无子,却被称为“万婴之母”,并在1983年逝世后,将全部积蓄捐给了协和的托儿所和幼儿园。 她坚信每个病人都是独特的,不能套用固定的治疗方法。这种信念驱使她反复审视董莉的检查报告,最终在一个细节上发现了疑点。她看到B超显示的肿块,其表现与典型的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相符。 这个发现让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这可能是一种伴随妊娠的生理反应。她随即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找到了关于“妊娠期肿瘤”的零星记载,并推断肿块可能随妊娠结束而自行消失。 这种将怀疑与实证结合的方法,也曾体现在另一位孕妇焦海棠的案例中。 焦海棠命运多舛,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Rh溶血症,她接连三次遭遇新生儿夭折之痛,那一次次的希望破灭,如利刃般刺痛着她的心。 林巧稚预判出病因,并为出生仅三小时的婴儿成功施行了全身换血,挽救了生命。 敢于承担巨大风险的勇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为了克服对解剖的恐惧,她曾独自在解剖室加练,最终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这便是她自信的来源。 在她担任助理医生期间,便出现过一次“违规”之举。彼时,她初涉医途,这一行为虽“违规”,却也成了职业生涯中一段别样印记。 当时一位病人子宫破裂大出血,按规定她不能独立手术,但她毅然独自完成了手术,成功救回病人。 这次成功的救援让她被破格提拔为住院医师,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常人三到五年的晋升之路,也更坚定了她“救人要紧”的信念。 因此,她敢于让董莉出院,但前提是病人必须每周五回医院复查,她亲自检查了六个多月。最终,董莉足月产下一女,剖腹产手术中发现,那个肿块果然消失了。此案例在后续被医学界正式界定为“蜕膜瘤”。 林巧稚的故事重塑了“好医生”的内涵。它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科学为据、以勇气为刃,在复杂困境下做出最艰难也最正确选择的综合能力。 她留给后世的,不仅是“蜕膜瘤”或新生儿溶血症换血疗法等具体医学贡献,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一种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并敢于为之承担一切责任的伟大品格。 信息来源:协和医院的女大夫们——2008年02月13日 17:42 来源:新华网

0 阅读:54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