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的温和,藏着“土味”。 不是书读得多,是脚踩过的泥多。 那天盘锦直播,他哪儿是站着卖大米?蹲在田埂上跟老冯唠盐碱地种稻,手指捻着稻穗问“这粒儿这么饱,是不是得翻三遍土?”提到品控,赶紧拉过刘工:“您给说说那三次化验,我怕讲错。”自己站旁边攥着话筒听,偶尔插句“是这么个理儿不?”这姿态哪是装的?真把农户技术员当老师,不是衬托自己的背景板。 之前去广西,凌晨四点穿胶靴站秧田里,跟着渔民收网溅得满脸海水,还笨手笨脚学壮族舞步;潜江捞虾时,蹲在分拣区跟阿姨一起挑,直说“这虾得挑活蹦乱跳的,农残我现场测过,你们放心”。这些踩在土里的脚印,比书里的“温良恭俭”管用——见过农户凌晨灌溉的累,听过技术员重复百遍的品控,哪还端得起“文化人”的架子? 他自己说“读书是自我修炼”,可修炼得落地啊。讲错居里夫人立刻拍脑袋:“我记错了,抱歉啊”;央视直播时自嘲“我就是龙洋的朋友,卖货郎”,把高光让给搭档。这清醒不是书教的“谦逊”,是踩过泥才懂的——不懂的比懂的多,自然得弯着腰听。 说到底,书给了他说话的温度,泥给了他待人的尺度。爱读书的人多了,可只有踩过泥的,才会把“温和”做成刻在骨头里的习惯。 你们说,是读万卷书重要,还是踩万步泥重要?评论区唠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