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俄罗斯远东这块地,简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但自己端不稳碗”的典型。 它占俄罗斯国土四成,天然气够全球用四分之一,黄金全国排第三,森林多到能铺满半个中国,北极航道更是未来贸易的“黄金水道”。 可现实呢?冬天冷得能冻掉鼻子,零下五十度是常态,土地像块冻硬的橡皮泥,夏天一化就塌,冬天再冻又裂。 苏联时期修的油田钻井,有次一晚上沉下去一米五,1985年光原油就漏了上百次,修一次得花几十亿。 更惨的是人越来越少。苏联刚解体时还有三千万人,现在只剩一千万,一百六十多个村子直接成了“鬼村”,有些地方比北极还荒凉。 俄罗斯不是没使劲儿:2014年后砸了快一倍的钱进去,工业产出涨了三成,矿产挖得翻三倍,北极航道货运量冲到三千七百九十万吨。 可成本高得吓人——修铁路得用特制钢轨,一根顶三根普通的价格;输油管道要裹三层保温层,一公里造价超一亿美元。 政府急得直转圈,又是给企业免税,又是让外国人全资控股,可投资者都摇头,表示冬天设备都启动不了,投钱等于打水漂! 2025年夏天,有个前总统顾问突然说:“远东这块地咱开发不了,不如卖给中国!”这话一出来,俄罗斯网上直接炸锅了。 为啥反应这么大?因为俄罗斯人对“地”看得比命还重。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抢地盘就是民族荣耀的象征。普京说过俄罗斯的边界没有尽头。 现在要他承认“搞不定所以卖地”,等于打国家的脸。 更何况,远东是俄罗斯对抗西方的“大后方”——俄乌打仗时,这里往前线送兵送物资,还管着北极航道的军事部署。丢了远东,等于丢了最后的底牌。 更深层的是历史伤疤。沙俄时候靠签不平等条约抢了中国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地,这段记忆像根刺扎在民族心里。 现在“卖地论”被说成是“新殖民主”,虽然中国一直说“尊重主权”,但民族情绪一上来,谁听得进去? 眼看僵住了,普京政府换了招——不谈“卖地”,只谈“一起干”。 挖资源:请中国来建北极航道,一起挖稀土、煤矿。 修路:建中俄跨境铁路桥,货物运输从七天缩到两天。 搞科技:在“超前发展区”设中俄联合实验室,研究耐寒材料、极地装备。” 这招更实在。中国不用“买地”,只要投钱修路、建工厂,就能分钱。比如中国企业在远东建的工业园,已经让十七万多人有了工作,当地人收入涨了四成。 中俄一起搞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每年能给俄罗斯赚三十亿美元。俄罗斯也保住了面子——地还是自己的,钱和技术却到手了。 数据显示,2024年远东和中国的贸易涨了两成四,中国成了这里最大的“金主”。 看这场闹剧,我算是明白了:国家之间过招,从来不是“你卖我买”的简单买卖。俄罗斯的“卖地论”为啥碰壁? 因为它戳了民族尊严的痛处——地可以一起开发,但主权绝对不能动。 普京政府这招“一起干”特别聪明:放下“大国架子”,用合作代替对抗。远东的冻土确实难搞,但中俄一起干,潜力大得很。 中国有钱有技术有市场,俄罗斯有地有资源有战略位置,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建工厂、修路、搞科研,把远东变成“赚钱试验田”。 历史早就证明,靠“卖地”换发展的国家,最后都成了别人的跟班。俄罗斯要想真正牛起来,必须学会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找平衡。 毕竟现在这世界,抱团取暖比单打独斗更能扛住风浪。 远东的冻土终会化开,而中俄一起赚钱,说不定能在这儿种出新的希望——不是靠“卖地”,而是靠“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