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单线联系的潜伏小组,在吴石被捕蔡孝乾叛变后立下不世之功! 1950年2

谈古论今朝 2025-10-30 01:52:03

李克农单线联系的潜伏小组,在吴石被捕蔡孝乾叛变后立下不世之功! 1950年2月底,一个赴台潜伏者冒着巨大风险来到香港,把随身携带的《舟山群岛防卫方案》《海南岛军事防卫方案》交给了情报站负责人。 这两份重要情报,为不久之后顺利解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情报员就是于非,他的赴台潜伏小组就归社会部直接领导。幸亏不是蔡孝乾领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950年初的台湾,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导火索早在1949年7月就埋下了,陈诚在办公室发现了台工委的《光明报》,头版“热烈庆贺建党28周年”的字样彻底点燃了白色恐怖。到了1950年2月,蔡孝乾叛变后一口气供出400多名同志,吴石将军第二天就被捕,整个台工委系统瞬间崩塌。 于非能在这种绝境里成事,根本不是偶然。他本名叫朱芳春,是北师大的心理学教授,1948年受命赴台才化名于非。跟他同行的萧明华,是浙江嘉兴的姑娘,以台湾师范学院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两人对外假扮夫妻,这层身份让他们的行动方便了太多。 最关键的是李克农布下的死棋——这个小组叫“台湾工作组”,直属于中央情报部,跟蔡孝乾的台工委没有任何横向联系。这种“横向隔绝”的架构太重要了,蔡孝乾叛变时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支力量存在,自然没法供出他们,这才保住了最后一条情报线。 他们搞情报的手段全靠扎实的布局。于非开心理学讲座,表面是学术交流,实际在发展进步力量;萧明华利用教师身份串联人脉,慢慢在国民党军政系统里安插内线。其中最关键的内线是苏艺林,他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三厅当机要参谋,手里攥着军事机密的钥匙。 1950年2月4号,危险突然撞上门。两个陌生人找于非未果匆匆离开,萧明华立刻嗅到了杀机。她连夜通知同志转移,自己却留下来——她知道,自己一跑,整个小组就暴露了。两天后特务来抓她,她故意说“拿件衣服就走”,趁机取下竹竿上的旗袍,用“竹竿无物,危险勿入”的暗号给外围同志报了信。 萧明华在牢里熬了278天,电刑、老虎凳都用上了,双臂双手全折了,却没吐一个字。她还想办法送出装着7颗鱼肝油的药瓶,用“七”的谐音告诉于非“快离开”。1950年11月8号,28岁的她在马场町刑场高呼口号赴死,行刑前还是狱友帮她梳的头,因为她的手已经动不了了。 就是萧明华用命争取的时间,让于非和苏艺林完成了最后的任务。苏艺林利用国防部机要参谋的身份,盯上了锁在档案室的防卫方案,那地方得双人双锁才能打开。正好有天值班参谋家里出事,把钥匙临时交给他,苏艺林立刻喊来于非,带着相机拍了两个多小时才拍完。 1950年3月22号,于非带着情报冲破封锁回到上海。这些情报太关键了,解放军拿着它摸清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的火力点、兵力部署,打起来完全是有的放矢,大大减少了牺牲。可苏艺林没来得及撤离,不久后就被捕牺牲,整个台工组后来有42人在马场町就义。 1982年,萧明华的遗骨被接回大陆,安葬在八宝山,墓碑上“归来兮”三个字,是于非对战友跨越32年的呼唤。要是没有李克农的远见布局,没有萧明华、苏艺林的舍命相护,这两份情报早跟着蔡孝乾的供词进了保密局,解放战役不知道要多流多少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