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这话可不是随口说的,都是从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攒下的实在观察。在技术赛道上,中国团队一进场,那种“换赛道”的冲击力往往让老玩家措手不及,这背后全是实打实的突破和行业格局的重塑。 就拿半导体这个被卡了多年的领域来说,早年间全球能做14nm先进制程的厂商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台积电、三星这些巨头牢牢攥着话语权。中芯国际刚露头时,不少人还觉得只是陪跑。 可没人想到,他们从28nm到14nm只用了四年就实现量产,良率直接冲到95%,这速度比台联电当年快了整整一年。 更狠的是,14nm恰恰是当下市场最刚需的制程,全球65%的芯片都用这个规格,中芯国际一站稳脚跟,立马就有十多家客户找上门,连要求最苛刻的车用芯片订单都拿了下来。 这一下,原本在中高端制程里躺着赚钱的企业只能慌了神,有的赶紧把产能转向更小众的特种芯片,有的干脆收缩战线专攻极高端市场,毕竟常规战场已经杀不动了。 再看制造业里的硬骨头——大型中央空调的磁悬浮技术。以前这活儿全被欧美企业垄断,他们的机组不仅卖得贵,单机冷量还小,大型建筑想用上节能技术都没辙。格力组建团队闷头干了四年,不光打破垄断,直接搞出1000冷吨的机组,后来更是升级到1300冷吨,一台顶过去欧美品牌六台。 更要命的是,格力把关键部件全做到了自主制造,成本一下就压了下来。原本靠技术垄断漫天要价的外资品牌,要么只能跟着降价保市场,要么就得转去做高端定制业务,普通商用市场基本没了踪影。 深圳地铁12号线用上格力的环控系统后,一年能省近1500万电费,这种实打实的效果一出来,其他品牌更没了竞争力。 光刻机这种被称为“半导体工业掌上明珠”的领域也在变天。以前全球市场被ASML、佳能、尼康三分天下,ASML一家就占了82%的营收份额。中国团队入局后没有直接硬碰硬,反而在相关设备的核心部件上持续攻关。 就像中芯国际早年花1.2亿美元从ASML订的EUV设备,虽然不是最尖端型号,但团队吃透技术后,反过来推动了国内光刻胶、精密机械等配套产业的成长。 现在全球光刻机厂商都得琢磨中国市场的需求,ASML不仅加快推出适配中国产线的机型,还悄悄调整了供应链布局,生怕被新玩家挤出局。这种被迫的转型,本质上就是中国团队带来的压力传导。 还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围更具代表性。光伏直驱技术刚出来时,国际上连个统一标准都没有,欧美企业想怎么定规矩就怎么定。 格力从2012年就开始啃这块硬骨头,十年间搞出101款光储空调系统,直接牵头制定了两项IEC国际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现在他们的光储直柔系统已经卖到35个国家,中东的高温环境、欧美的环保标准都能适应。 以前在这个领域呼风唤雨的西门子、通用电气,要么退出了中小型系统市场,要么就得按照格力主导的标准来做产品,话语权早就悄悄换了主人。 这种冲击力背后,是中国团队独有的“全链条攻坚”打法。格力搞磁悬浮技术时,不仅要突破压缩机核心设计,连轴承、控制系统这些小部件都做到100%自研。中芯国际量产14nm时,不光搞定了工艺,还带动了国内十多家材料供应商同步成长。 这种从源头到应用的通盘布局,让国外企业很难靠单一环节的优势立足。就像IEEE提出新的芯片度量法GMT,强调栅极间距、金属间距和层数的协同,中国团队早就开始在这种系统级创新上发力,而不是跟在后面单纯拼制程数字。 黄汉森能说出这话,肯定见过太多这样的行业洗牌。中国团队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别人守着成熟技术赚快钱时,他们愿意花几年甚至十几年啃硬骨头。 等技术突破了,又能靠规模化生产把成本拉下来,让同行要么跟着降价压缩利润,要么只能转身去做细分市场。 从半导体到制造业,从新能源到精密设备,这种场景反复上演,慢慢就成了行业里心照不宣的规律。 那些早年看不起中国团队的企业,现在大多尝到了被动的滋味,要么退出要么转型,确实没太多别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