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不纳妾不置产,培养了无数大师,死后没钱下葬! 1940年3月5日,香港

谈古论今朝 2025-10-31 01:54:37

他一生不纳妾不置产,培养了无数大师,死后没钱下葬! 1940年3月5日,香港一条小巷里,一位身穿旧长衫的老人在贫病中离世。他走时,家中仅剩几件粗布衣裳,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 消息传出,举国悲恸。毛泽东亲自发唁电,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亲笔写下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复兴;从五四到人权运动,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他叫蔡元培。 蔡先生的“不纳妾”真不是说说而已,三十三岁那年,他直接写了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墙上。条件列得清清楚楚:不缠足、会识字、一夫一妻,夫妻不合能离婚,他死了女方可再嫁。现在看稀松平常,在清末简直是往封建礼教的铁板上砸钉子,吓得媒人全跑了。后来娶了符合条件的周峻,婚礼也改了规矩,用“孔子”红幛代替三星画轴,以演说会代替闹洞房,处处透着对旧俗的反� � 。 不置产更不是装出来的,他当北大校长时月薪600大洋,两个月工资就能在北京买套不错的四合院,可一辈子没给自己置过房,全家始终租房住,连藏书都散在北平、南京好几个地方。钱全花在了该花的地方:佣人子女上学他掏钱资助,学生有困难他伸手帮衬,社会公益事业更是常捐钱。1935年蒋梦麟、胡适这帮学生想给他凑钱建座养老房,他犹豫了三个月才敢接,结果因为日寇侵华,这房子到最后也没建成 。 他办教育是真敢放权,1917年接下北大这个烂摊子时,校园里全是混日子的少爷,教员大多滥竽充数。他二话不说先砍冗员,转头就去请陈独秀当文科学长。知道陈独秀爱睡懒觉,他特意让人把聘任书送到住处,还帮着补全履历应付教育部。后来陈独秀说,蔡先生这种容纳异己的雅量,在东方人里太少见了 。 不光是陈独秀,27岁的胡适讲哲学史遭人嘲讽,他拍板撑腰让接着讲;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有争议的刘师培,只要有才也照聘不误。这就是他喊的“兼容并包”,不是口号是真干。连马克思主义学说,他都允许在北大自由讨论,学生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不光同意发启事,还特意腾出两间房当活动室。军阀骂他“引用非人”,说他是“十万雄师”,他直接写文章回怼,说新思潮是洪水,军阀才是吃人的猛兽 。 他对学生的照拂藏在细节里。1918年毛泽东来北京想找份清洁工的活,他知道后立马写信给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当图书馆助理员,让年轻人能安心读书结识志士。可对自己却苛刻到极致,1922年北大收讲义费遭学生抗议,他宁愿自己掏腰包补差额,也不愿坏了评议会的规矩。学生闹到校长室不退让,他气得拍案而起,捋着袖子喊“我跟你们决斗”,转头就递了辞呈,说破坏纪律的事比收钱严重得多 。 有人说他傻,放着600大洋月薪不攒钱,偏要填教育的“窟窿”。可没这股傻劲,北大成不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也难有发声的平台。建党初期五十多个党员里,北大的占了一大半,这背后全是他“思想自由”的底气 。他的穷是真穷,死后要靠商务印书馆代筹棺木钱;但他的富也是真富,培养出的人才、留下的风骨,比多少家产都金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