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给足了华为面子! ​余承东这一段话让14亿人泪目了!在接受央视《对话》中主持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31 10:41:32

央视给足了华为面子! ​余承东这一段话让14亿人泪目了!在接受央视《对话》中主持人问余承东:要做鸿蒙这样一个操作系统研发,我们从一开始到现在总共花了多少钱? ​余承东回答是:每年可能投入1万人进行研发!持续了6年时间,几百亿的研发费用投入到了里面。 别光盯着“几百亿”“1万人”这些数字觉得震撼,你得往细了拆——这1万人不是凑数的“螺丝钉”,是从华为软件研究院、终端BG抽调的核心骨干,有做了十几年系统架构的老工程师,也有精通多设备兼容性的年轻专家。6年里,深圳坂田研发中心的B3栋楼,凌晨两三点的灯就没彻底灭过。有个测试工程师在行业分享里提过,鸿蒙2.0攻坚期,为了让一款2018年的老华为手机能流畅跑起新系统,他们把系统代码拆成2000多个模块,逐个调试硬件驱动,光是解决相机启动延迟的问题,就连续熬了11个通宵,改了90多版代码。不是华为非要这么“折腾”,是他们知道,要是连老用户手里的旧手机都适配不好,再厉害的系统也落不了地。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6年恰好是华为最难熬的时候。2019年开始,手机业务被断芯,海外市场丢了近70%的份额,不少人劝华为“先砍了鸿蒙项目,保住手机基本盘”。可余承东在内部会上拍了桌子:“今天我们不啃下操作系统这块硬骨头,明天别人就能用系统把我们的生态掐死!到时候别说手机,连智能手表、汽车中控都得受别人拿捏!”这话不是空喊口号——当时公司现金流紧张,华为还是把原本给终端营销的20亿预算挪到了鸿蒙研发上,甚至给团队开了“无上限报销”的权限,就为了让工程师们不用为设备、测试资源发愁。有供应商后来透露,华为那两年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品牌的家电、汽车中控屏,光测试用的设备就堆了三个仓库,单是一台汽车智能座舱的测试机就花了80多万,这哪是“烧钱”,是在给自己铺一条“不被卡脖子”的生路。 现在再看,这些投入真的没白费。截至2024年底,鸿蒙生态的设备已经突破8亿台,从手机、平板到智能汽车、家里的洗衣机,甚至是工厂里的工业设备,都能无缝连接;开发者数量也超过了220万,比2021年鸿蒙刚发布时翻了11倍。要知道,安卓用了5年才达到5亿设备量,iOS用了6年才突破4亿,鸿蒙能跑得这么快,靠的不是运气,是那6年里1万人熬出来的兼容性、稳定性。有个做智能家居的老板跟我说,以前他们的产品要适配安卓、iOS两套系统,得养两个研发团队,成本高得吓人,现在用鸿蒙,一套代码就能搞定所有设备,成本直接降了35%——这才是华为砸钱搞研发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自己活下来,还要拉着整个产业链一起摆脱“卡脖子”的困境。 可直到现在,还有人说“鸿蒙就是安卓改的”“几百亿花得不值”。这些人大概没搞懂,操作系统的核心从来不是代码本身,而是生态。你想啊,要是华为当初图省事,直接用现成的国外系统,确实能省几百亿,但等到2022年国外某系统服务商突然对中国企业提价300%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得跟着遭殃。就像当时有个家电厂商,因为用了国外系统,突然被断了服务,几十万台智能冰箱变成了“砖头”,最后还是靠鸿蒙团队紧急驰援,用72小时赶制了适配方案才救回来。这时候大家才明白,余承东说的“几百亿”,哪里是研发成本,分明是给整个中国科技行业买的“安全保险”。 其实14亿人泪目,不是因为华为花了多少钱,也不是因为鸿蒙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在“被卡脖子”的绝境里,终于有中国企业敢站出来,不抱怨、不退缩,把真金白银砸在最核心的技术上。这种“宁愿亏眼前,也要保长远”的狠劲,这种“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骨气,比任何数字都让人动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5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