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子荷兰真的成小丑了! 美国重磅宣布了,将暂停实施其在9月29日出台的50%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时间期限是1年。 “50%穿透性规则”其实是美国商务部在9月底推出的一项新的出口管制政策,核心在于只要某项产品或技术中有超过一半的关键内容源自美国,就必须受到美国出口限制的约束,不论该产品是否由第三国企业制造。 这项规则一出,瞬间把许多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厂商都裹挟进来。尤其是荷兰的阿斯麦公司,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光刻机制造商之一,它的高端设备里不乏美国技术的影子,一旦规则强制执行,阿斯麦的出口路径就会被直接卡死。 荷兰政府在当时的表现可以说是配合得几近“教科书级别”。尽管国内产业界频频表达担忧,但荷兰还是选择在强压之下站队美国,甚至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自己的出口限制清单,明确禁止某些光刻设备对中国出口。 这样的选择,在当下看来,仿佛是在自断生路。美国这边刚一叫停政策,荷兰的表情管理就明显跟不上了。原本是“盟友共进退”,现在却变成“你退我进坑”。 美国暂停这项规则表面理由是技术路径的界定存在模糊性,执行起来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国际纠纷,实则背后隐藏的是对本国企业竞争力的深度担忧。 这项规则一旦严格落地,首先受打击的并非中国企业,而是美国的供应链本身。尤其是在芯片领域,全球化的合作早已深度交叉,几乎没有哪家企业能完全独立于美国技术之外。 同样,美国也离不开台积电、三星和ASML等关键环节。一刀切的政策,不仅让盟友苦不堪言,也会反噬自身的技术生态。 而美国此时的“暂停”,一方面是为了给国内企业争取转型时间,另一方面也在向全球释放信号:我可以灵活调整,不再无脑推进制裁。这就让荷兰的处境进一步尴尬。 一边是刚刚配合美国推出限制令,另一边是美国突然变脸,一下子把荷兰推到了风口浪尖。 作为一个资源有限但技术独特的国家,荷兰无论是阿斯麦还是政府,都不太可能承受长期与中国市场脱钩的代价。 尤其是中国作为光刻设备的潜在巨大市场,是任何一家高端设备商都不愿意失去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场由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游戏,其实早已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较量,而是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 美国不仅在技术上设限,更在规则上画圈,试图通过政策重构全球供应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的“灵活性”变成了一种选择性执法,而非真正的规范制定者。 当规则只对别人有效,对自己无效时,所谓的“盟友”就会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而荷兰,正是最早一批尝到这股苦果的国家。 如果说美国的“暂停”是一次战术性退让,那荷兰的“配合”则显得过于急切和盲目。在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一个中等国家的最佳策略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灵活应对。 但荷兰在这场游戏中,不仅站了错边,还站得太早,太绝。等美国回头看时,只怕连个“谢谢”都不会说。 如今,美国暂停规则实施的消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始重新计算风险与收益。 而对于荷兰来说,这次“出师未捷身先跪”的教训,或许才刚刚开始。倘若未来还继续坚守这种对外依附、对内掣肘的政策姿态,想从全球科技格局中保住一席之地,只会越来越难。 技术出口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它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政策之下,企业才是真正的承担者。 而当规则的制定者都开始摇摆不定,真正被晾在风中的,总是那些站在中间不知进退的“盟友”。 素材来源:美方将暂停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 2025-10-30 15:15·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