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米兹号最终还是走了,根本不敢在原地逗留打捞坠海的战斗机。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8号的报道把话说得很明白,26号刚在南海摔了两架飞机,这艘巨舰就没敢在原地多待,直接调转了船头。这背后藏着的,全是美军说不出口的窘迫。 出事那天的节奏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当地时间下午2点45分,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刚从尼米兹号甲板起飞执行所谓的例行任务,没飞多远就一头扎进了南海。 救援人员还在忙着把机上3名船员捞上来,半小时不到,下午3点15分,另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又跟着栽进了海里,两名飞行员靠着弹射才捡回一条命。短短几十分钟内接连损失两架舰载机,这种小概率事件砸在尼米兹号头上,本身就透着反常。 美军嘴上说事故原因还在调查,前总统特朗普倒是先在“空军一号”上甩了锅,说是“劣质燃油搞的鬼”,还特意强调不是人为破坏。可这话根本站不住脚。 尼米兹号作为核动力航母,油料检测流程严得能登天,怎么可能让有问题的燃油混进战机油箱?真正的病根,其实藏在这艘老船的骨血里。 从1975年服役到现在,整整半个世纪的海上奔波,早把它耗得满身是伤。原本计划2025年退役,结果因为新航母接不上茬,被迫延期到2026年以后。 2022年储水仓漏过水,2021年刚修完就查出核动力装置有“轻微缺陷”,不少零件早就停产,维护人员只能到处找二手货拼凑。这样一艘“带病上岗”的老航母,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更要命的是船员的状态。这趟部署对尼米兹号来说就是场“疲劳马拉松”。3月从华盛顿州母港出发后,先去中东应付红海危机,在波斯湾的高温高盐环境里折腾了好几个月。任务一结束连回国休整的空当都没有,直接转头往南海赶,非要来搞所谓的“航行自由”。 大半年飘在海上不说,美国联邦政府还动不动停摆,军饷都没法按时发,有些士兵得靠贷款、领救济才能过日子。士气低落到这份上,谁还有心思抠细节?操作疏忽、流程走样,隐患早就埋下了。军事专家张军社也点透了,长期高强度部署把美军逼得太狠,人员疲惫、兵力紧张,事故风险自然蹭蹭往上涨。 不逗留打捞,本质上是没那个底气。坠机的海域在南海南部,平均水深2000米,海底全是山脉沟壑,就算知道飞机在哪掉的,找残骸都得费老大劲。 尼米兹号编队里压根没有深海打捞设备,真要捞,得从日本或者本土调工程船,光路上就得耗半个多月,全套流程走下来,指不定要在南海“加班”一两个月。 2022年卡尔·文森号摔了F-35C,用的打捞船还是新加坡公司的,而且是中国设计制造的。这次再要找帮手,脸面上先挂不住。 更让美军纠结的是中方的态度。27号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明说愿意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协助,这话里的门道可深了。中国就在南海边上,深海定位、打捞的设备一应俱全,真要出手,效率比美军高十倍都不止,人家五六天能搞定的事,美军得等半个月。 可美军敢接这个橄榄枝吗?接了,就等于承认自己在南海离了中国不行,“军事霸主”的架子彻底垮了。不接,就得耗在这,一边防着别人动残骸,一边还得跟解放军对峙,精力根本不够分。 其实尼米兹号的尴尬只是美军现状的缩影。同属尼米兹级的杜鲁门号今年也没少出事,撞商船、接连摔三架超级大黄蜂,舰长都被撤了职,船身的伤靠刷漆掩盖,透着股“修补完祈祷没事”的敷衍劲儿。 最先进的福特号也好不到哪去,电磁弹射器老出故障,污水处理系统还溢流过,船员生活区瘫痪了一周多。说白了,美军非要把兵力撒在全球维持霸权,结果把自己逼得顾此失彼。 这趟本是“谢幕之旅”的部署,硬生生变成了尴尬的收尾。尼米兹号回去之后,明年4月就得挪去诺福克海军基地拆设备,然后送进船厂拆核燃料、停用反应堆。 没敢逗留打捞的背后,是装备老化的无奈,是人员疲惫的现实,更是霸权撑不住的缩影。再这么硬撑着往别人家门口凑,指不定还会出更丢人的事。


 
									 
									 
									 
									 
									 
									 
									 
									 
								
用户17xxx44
也许人家就是为了在那里留个标记,以后我们在那里的所有活动人家都能清清楚楚的接收到,以后还能时不时以打捞为由到那里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