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高志凯在辩论赛中的一句话:“我祖先修长城的时候,你祖先可能还在被链子锁着当奴隶“,这句反击简直太棒了,直接把对方怼回去了,太赞了! 高志凯作为资深外交评论员,在多哈论坛上面对非洲学生的质疑时,选择用历史事实直面问题。那位津巴布韦学生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带有条件,就等于新殖民主义。高志凯没有回避,而是直接点出欧洲殖民时期的奴隶贸易现实。非洲大陆在19世纪被西方列强瓜分,无数人被铁链锁住,运往美洲劳作。中国援助则不同,它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独立,避免了那种屈辱命运。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持,那些学生今天可能还在二等公民的枷锁中挣扎。这番回应接地气,却直指本质,让人看到西方话语的虚伪。 中非合作的核心在于互利共赢,而不是单方面施舍。中国提供的贷款利率远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平均只有3.1%,而且附加条件主要是环保标准。这比西方机构的5.2%利率和26项政治附加条款要实惠得多。津巴布韦的卡里巴南岸水电站就是例子,这笔中国贷款是过去十年唯一提前还清的外债。它增加了发电容量,惠及当地数万居民用电。这样的项目不是债务陷阱,而是实打实的民生改善。西方媒体常挑剔矿产开发,却忽略了中国在农业和基础设施上的更大投入,比如修建公路,让埃塞俄比亚农民的咖啡豆能更快运到市场。 历史对比是高志凯回应中最有分量的部分。中国修建长城的时代,距今两千多年,那时中华文明已注重防御与统一。同期,欧洲还深陷封建混战,非洲则面临部落冲突。真正的大规模奴隶贸易是15世纪后西方开启的,持续数百年,造成上千万非洲人丧生或被奴役。这不是空谈,而是档案记录。中国从未参与那种掠夺,而是从1955年万隆会议起,就与非洲国家携手倡导和平共处。1971年,非洲兄弟力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坦赞铁路的建设,更是中非友谊的铁证,65名中国工程师长眠异乡,只为让非洲货物畅通无阻。 数据能让抽象概念落地生根。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总额已超3000亿美元,但本地分包比例达22%,这意味着非洲企业直接参与获益。工人月薪从原来的80美元涨到240美元,培训项目让当地人掌握技术技能。相比之下,西方殖民时代是纯资源抽取,没有回馈。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案例也说明,中国只收码头费,土地权属不变,70%收入来自本地物流。这跟英国租借香港99年的旧账天差地别。中非模式强调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这在发展中国家眼中,才是真正的伙伴关系。 西方媒体的叙事往往片面,他们放大“债务陷阱”的说法,却闭口不谈中国援助建成的1200所学校和数千公里公路。这些设施改变了非洲乡村的面貌,孩子们上学不再翻山越岭,农民卖货也不用扛麻袋走泥路。当地百姓的认可最真实,他们给中国工人送水送饭,见到中国人就竖大拇指。这份情感,比任何宣传都可靠。网络上,非洲网友直言,那些受西方教育的学生忽略了脚下柏油路的来源。美国制裁时,他们的沉默更显双标。 高志凯的风格在于用事实说话,不玩虚的。他从外交翻译起步,到耶鲁法学博士,再到智库高管,经历丰富,让他懂得用西方规则反制。日内瓦辩论中,他曾用美国印第安人同化政策的黑历史回击人权指责。那次展示的纪录片显示,3100多名儿童在寄宿学校丧生,这让对手无言以对。类似手法在多哈论坛重现,历史不是装饰,而是镜子,照出谁的双手沾满鲜血。中国军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球平均,主要用于护航亚丁湾,不是威胁别人。 这种回应方式增强了文化自信。发展中国家需要自己的叙事,而不是被西方模式绑架。中非合作提供了范例,它尊重各国选择,推动本地工业化。过去十年,非洲经济增长率达4.5%,中国贡献了30%以上。这不是巧合,而是实干结果。相比,西方援助常带条件,逼迫私有化,导致社会动荡。高志凯的话提醒大家,真正的平等是基于事实的对话,不是空洞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