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气人了!”浙江,一女子发布简历后,被某公司相中邀请面试,结果却又以没有相关经验为由当场拒绝,女子气不过,认为简历已经写明无经验,为什么电话沟通时不主动提出来,要白跑一趟,于是向公司索要往返路费,公司嘲讽拒绝后,女子反手将争吵视频发到了网上。 这姑娘可不是好惹的,下楼后那股火气蹭蹭往上冒,凭什么大热天白白折腾这一趟?她转身就回公司找HR理论,手机镜头一开,道理必须讲明白。“简历你们到底看了没?不合适干嘛叫我来?这么远的路程,时间精力全白费!”视频里她一句接一句,问得对方哑口无言。 发到网上后,果然炸锅了。多数网友力挺她,有人说HR这事儿办得确实不地道,学历、经验这些硬条件简历上明明白白,觉得不行压根不该通知面试;有人算账,在大城市面试一趟起码预留四小时,有人还得专门请假,这种“无效面试”纯粹消耗求职者的期待和资源。 这事儿往深了看,暴露了招聘流程中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招聘是双向选择,但有些企业只觉得自己是施舍方。类似情况不少见,之前还有河南女孩求职,仅因籍贯是“河南人”直接被拒,连个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没有,法院最终认定这是就业歧视,判公司道歉赔偿。可见这种随意筛选、缺乏尊重的行为,早已触碰法律红线。 法律是底线支撑,但改变更需要观念转变。HR一句“没经验”轻描淡写,可求职者付出的成本是实实在在的——交通费、时间、为面试做的准备甚至心理建设。法律上,像讨薪产生的必要路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被支持为合理维权成本,这反映了对必要经济支出和尊严的重视。招聘方如果连基本的简历筛选都不愿认真做,本质上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这种“较真”背后,是无数求职者憋在心里的一口气。很多人可能选择忍了,但每一次忍让都在纵容不规范的招聘行为。敢于站出来质问,不仅是为自己讨公道,也是在推动整个招聘环境向更公平、更透明迈进。就像那位因“河南人”被拒的女孩,她的坚持让类似歧视行为有了司法判例的约束,意义远超个人得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