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水制氢成了全球能源圈的焦点,这种直接从汪洋大海里“造”绿能的技术,已经

薛彤作琴 2025-11-01 14:32:39

中国海水制氢成了全球能源圈的焦点,这种直接从汪洋大海里 “造” 绿能的技术,已经悄悄开始改写整个能源格局,随着耐氯电极、高性能极板这些关键设备的成本不断往下走,大规模应用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低成本绿氢在交通和工业领域的落地,正一步步动摇传统石油的地位。 过去海水制氢一直卡在两个难题上:海水里的氯离子会严重腐蚀电极,让设备用不了多久就报废,而且要先淡化海水才能电解,成本高得吓人。 但现在中国的技术已经突破了这些瓶颈,珠海试运行成功的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撬装装置,根本不用淡化海水就能直接电解,1 吨海水能产出 660 标准立方米的氢气,纯度还达到 99.999%,完全能满足燃料电和电子工业的高标准需求。 这背后关键是耐氯电极的升级,用高效催化材料和抗腐蚀设计扛住了高盐环境的侵蚀,电极寿命比之前延长了 3 倍多,相应的设备成本一下降了 20% 到 30%。 高性能极板的技术突破也帮了大忙。以前的极板容易被海水中的杂质堵塞孔道,导致电解效率越来越低,现在改用改良后的碳纸和钛箔材料做集流体,还优化了连接工艺,不仅抗腐蚀能力变强,电解效率也提升了 15%。 有数据显示,2023 年的时候,海水制氢的单位成本还在每公斤 35 元左右,到 2025 年初已经降到了 28 元,而随着技术推广,业内预测两年内有望跌破 20 元,这就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成本站到了同一起跑线。 技术成熟后,规模化应用很快跟上了脚步。山东烟台已经建成了国内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那个半潜式海上制氢平台特别有意思,过半区域都铺了光伏板,周边海面上还有漂浮式光伏组件,完全靠太阳能自给自足生产氢气,还能把氢气转换成更容易储存的氨和甲醇。 这些产品既能当船舶的清洁燃料,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已经开始供应给当地的化工企业和港口航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还有更长远的计划,2027 年要在江苏盐城搞兆瓦级制氢项目,到 2030 年要在南海建千吨级绿色氢基燃料项目,真正实现批量化生产。 交通领域里,绿氢已经开始替代石油的位置。深圳的公交集团早就试点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这些车加一次氢只要 10 分钟,续航能到 600 公里,排放的只有水。 现在这些公交车用的绿氢,不少就来自珠海的海水制氢装置,算下来每公里的燃料成本比柴油车低 30%。港口更是重点应用场景,青岛港的氢燃料集装箱卡车已经投用了 50 多辆,配套的加氢站就靠附近的海上风电制氢供给,一年能减少 2000 多吨的石油消耗和 6000 多吨的碳排放。 工业领域的替代速度也不慢。钢铁厂是出了名的 “用油大户”,以前加热炉全靠重油,现在很多企业开始改用氢基燃料。 江苏一家钢铁厂用烟台项目产的绿氢替代重油后,每吨钢的燃料成本下降了 120 元,一年下来能省好几千万元,碳排放还减少了 40%。化工行业更不用说,传统的甲醇、氨生产都要靠石油或天然气,现在用海水制的绿氢做原料,不仅成本更低,还能产出完全的绿色化工产品,已经吸引了不少国际企业来谈合作。 更关键的是,海水制氢还解决了新能源消纳的大问题。深远海的风电和光伏电力很难传输到陆地,以前经常因为用不完而浪费,现在就地转化成氢气储存起来,既提高了风光能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电力传输成本,形成了 “海上新能源 + 电解制氢 + 氢基化工” 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让中国的能源结构更绿色,还在影响全球能源贸易格局,毕竟海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像石油有地缘政治的限制。 现在再看能源领域的变化,就能明白海水制氢带来的不是小打小闹的改良,而是根本性的格局重塑。从关键设备的成本下降,到规模化项目的落地,再到交通、工业领域的替代应用,每一步都在削弱传统石油的主导地位,也让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变得更清晰。 信息来源: 人民网(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情报)

0 阅读:1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