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明明自己的无人机、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本上都能打航母,那还要航母做什么? 先说反航母的“硬核装备”,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能追着航母跑,无侦-8无人机高空高速侦查,连商业卫星都能拍航母视频,这些“非对称打击能力”确实让航母生存环境变差。 但战争从来不是“你有矛我弃盾”的简单逻辑,航母的价值远不止“当靶子”。 航母真正的“王炸”是战略投射能力,山东舰的歼-15舰载机作战半径超千公里,配上预警机、电子战飞机,能构建1500公里的海上防御圈。 这种“移动机场”在亚丁湾反海盗、海外撤侨时,可是其他舰艇无法替代的“空中保护伞”,2023年护航编队营救被劫商船,航母的空中掩护立了大功。 更关键的是“体系作战”的协同效应,反航母武器需要卫星、无人机、潜艇“组团”侦察,而航母本身就能搭载这些装备形成“侦察-打击-评估”闭环。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能起降空警-600预警机和攻击-11无人机,实现“无人机侦察、舰载导弹打击”的跨域联动,这时候航母从“被动靶标”变成了“主动节点”。 从战略维度看,航母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选项”,随着“一带一路”推进,海外利益从贸易扩展到资源开发、基建投资,需要远海兵力投射能力。 2024年海军编队首次环球访问,航母的“存在即威慑”效应远超武器本身,它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维护全球公共产品安全。 航母存续的本质是战略意志与技术迭代的博弈,反航母武器改变了海战规则,但没颠覆航母的战略价值。 中国造航母,既是应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刚需”,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加分项”,未来航母可能融合更多黑科技:激光防空、无人机蜂群“数字僚机”、核动力搭配电磁炮的“全能平台”。 更重要的是,航母象征着国家意志,在南海维权、亚丁湾护航时,它的每一次航迹都在书写新的海洋叙事,这种战略象征意义,比武器参数更深远。 毕竟,最强大的武器从来不是钢甲铁舰,而是维护和平的决心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