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 - 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 “人才” 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仔细看看美国半导体企业的人才构成,这个结论并不夸张,从AMD的苏姿丰到英伟达的黄仁勋,再到英特尔、应用材料等公司的研发团队,华人面孔确实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就像是硅谷的“隐形引擎”,默默驱动着美国芯片技术的革新。 这股力量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回溯历史,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批批中国顶尖学子远赴重洋,很多人留在了美国半导体行业,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颗创新的种子。 尹志尧本人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在英特尔、应用材料等公司深耕多年,掌握了半导体设备的核心技术。 花甲之年,他选择回国创业,带领中微公司突破了刻蚀设备的技术瓶颈,如今,中微的刻蚀机已经进入台积电、三星的供应链,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尹志尧的信心是有逻辑支撑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有清晰的路线图,技术差距可以量化,而华人早已掌握了核心技术,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是无解难题,而是有明确路径的工程问题。 不过,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这条路并不平坦,芯片产业太复杂了,从设计、制造到设备、材料,环环相扣,单点突破不够,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进步。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亮点,除了中微的刻蚀设备,长江存储的闪存芯片、长鑫存储的DRAM、华为海思的设计能力,都在一点点缩短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制程工艺的推进速度明显放缓,这给了追赶者宝贵的时间窗口,新兴的Chiplet技术、先进封装等创新路径,也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尹志尧的乐观判断,背后揭示的其实是全球人才流动的大趋势,华人科学家在半导体领域的成就,确实证明了我们在高科技领域的潜力,但我想说,事情没那么简单。 “人才”二字,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一个顶尖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他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 那些在硅谷取得成功的华人专家,他们的成就既来自个人才华,也离不开美国成熟的创新环境、跨学科协作平台和长期的技术积累,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构建的“创新土壤”。 中国半导体要想真正崛起,不能只指望海外人才回归,更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这需要我们在基础研究上更有耐心,在产业政策上更有定力,在企业文化上更鼓励技术沉淀,说白了,我们要种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几棵孤零零的大树。 半导体竞争,本质上是创新体系的竞争,美国的强大,不只在于那几个知名芯片企业,更在于他们打通了高校研究、企业研发、风险投资和初创企业的完整创新链条,我们要追赶,就必须构建自己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人才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学习,但创新生态的培育需要时间,尹志尧说的5到10年,或许正是我们构建这个系统的关键期,在这条路上,我们既要有追赶的紧迫感,也要有深耕的耐心。 最终,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出路,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让全球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更高效的“化学反应”,这条路不容易,但值得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