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就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icon所说的,东南亚最大的投资国是美国icon不是中国。第二个现实就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再友好,东盟国家大多都还是站队美国的。
先从投资这块儿说起。黄循财之所以强调美国是东南亚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的。
根据东盟2023年发布的投资报告,2022年美国对东盟的投资额达到了370亿美元,这个数字稳居榜首,而中国的投资额约为160亿美元。
美国资本深耕东南亚多年,尤其在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和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布局很深。
这种长期积累的优势,确实不是短期内能够轻易超越的。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美国的投资往往意味着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管理标准和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接口。
但这里有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澄清。虽然中国在直接投资总额上暂时落后于美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在东南亚经济版图中的分量轻。恰恰相反,中国已经连续十五年稳坐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
这种紧密的贸易联系,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icon区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icon》(RCEP)等机制不断深化,给东盟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像印度尼西亚icon的镍矿加工、泰国icon的电动汽车icon产业链、越南icon的电子产品组装等,都深度融入了与中国相关的供应链网络。
所以,东南亚国家面对的是“贸易上看重中国,投资上借重美国”的复杂局面,两者对其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他们追求的是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非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
再来看你感觉到的“东盟国家大多还是站队美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首先,东南亚地区内部本身就非常多元,各国基于自身的历史、国情和安全关切,与美国的关系亲疏自然有所不同。例如,菲律宾icon和美国是正式的军事同盟,泰国与美国也有长期的军事合作。而越南等国,则在南海icon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同时也在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多样化互动,简单地等同于整个东盟在战略上集体倒向美国。事实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其最根本的策略是坚持“东盟中心地位”,努力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被任何一个大国完全主导。他们深知,一旦被迫选边站队,就意味着失去战略自主性,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这是所有东盟国家极力避免的局面。
因此,我们看到东盟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对冲”策略。一方面,他们积极发展对华经贸合作,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借助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来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同时还要与其他区域大国如日本icon、印度icon、澳大利亚icon等保持良好关系。
这种“多方下注”的做法,正是中小国家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现实智慧。黄循财就明确表示,新加坡icon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并且这种不选边的策略是整个东盟的共识。他们追求的是成为“所有大国都可以参与的舞台”,而不是在中美之间画一条线。
总而言之,观察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我们不能用静态和二元对立的眼光。将东盟国家简单归类为“站队美国”或“倒向中国”都失之偏颇。
他们正处在一个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努力在“旧规则失效、新规则未定”的过渡期里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他们的策略是高度务实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身的“战略自主”,确保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中国而言,理解这种复杂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需要认识到东盟国家既要分享中国发展的经济机遇,又对过于依赖单一大国心存警惕的微妙心理。
因此,持续深化与东盟的经贸纽带,同时更加注重在安全等领域增信释疑,尊重东盟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机制,或许才是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
未来的东南亚,仍将是大国影响力的重要交汇点,而东盟国家将继续运用其高超的平衡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努力把握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