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后,这些国家终于认清了自己地位。 俄罗斯,上不了桌了。没有所谓的三足鼎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现在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根本配不上其大国地位。 它已经被美西方制裁废了,只能靠着丰富的资源苟延残喘,如果没有蘑菇遗产,可能早就成了餐桌上的肉了。 2025年的GDP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美国216万亿人民币,中国137万亿,而俄罗斯只有16万亿,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它的9倍,美国更是达到15倍之多,这样的体量差距让它在全球经济对话中根本没有太多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持续乏力,世界银行把它2025年的增长率下调到0.9%,2026年还要降到0.8%,完全是一副步履蹒跚的样子。 它的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油气占出口大半,财政收入三分之一都来自油气税收,但美西方的制裁让它的能源出路越走越窄,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从高峰期的1680亿立方米骤降到如今的不足300亿立方米,只能转头向亚洲寻求市场,2025年对华天然气出口占比已升至总出口的34%,成了主要支柱。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联邦预算赤字已达3.694万亿卢布,超标129%,油气收入还同比减少14.4%,这样的经济状况根本支撑不起它想要的大国地位。 如果不是手里还有那些蘑菇遗产作为最后的威慑,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它恐怕早就失去了议价能力,只能任人摆布。 印度整天把大国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实力却撑不起这份野心,在中美会晤这样的核心场合,它只能站在旁边当看客。 大国地位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得有实打实的硬实力,可印度哪方面都还差得远。 论影响力,它在亚洲范围内都难以形成有效的辐射,更别说全球层面,军事上它总爱吹嘘各种排名,但实际情况却经不起推敲,没有过硬的实战表现,更多是纸面上的热闹。 它的制造业一直是短板,莫迪政府早就提出要让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到25%,但到2024年这一比例仍只有13%左右,多年的努力没见多少实效。 基础设施更是落后,2024年城镇化率仅为36.9%,远低于中国的67%和全球平均水平,道路、电力等基础配套跟不上,制约着经济的真正腾飞。 虽然印度人口数量庞大,算是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人口红利要转化为发展动力需要完善的教育、就业体系支撑,目前来看它还没能做好这种转化,所谓的潜力还只是停留在纸面,短时间内很难变成真正的实力。 日本和韩国则完全是美国养在身边的宠物,主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它们的神经,中美会晤后它们更是加紧了讨好美国的步伐。 2025年以来,美日韩三国的联合军演一场接着一场,“自由之刃”“坚毅之龙”等演习频次越来越高,规模也不断扩大,美日“坚毅之龙2025”演习参演兵力达到约2万人,覆盖冲绳、九州、北海道等多个战略要地,还首次在日本部署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这种进攻性武器的部署明显是在迎合美国的地区战略。 韩国更是把对美国的依赖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汽车集团为了应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宣布2025到2028年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这笔投资超过了它自1986年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的累计投资总额,完全是看主人脸色行事的典型。 它们的命运始终被美国掌控,美国高兴了就给点贸易优惠、军事保护的好处,不高兴了就可能通过关税、制裁等手段敲打,就像宠物一样,主人让呲牙就得呲牙,让摇尾巴就得摇尾巴,偶尔能跟着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刷点存在感,就已经觉得是莫大的荣耀,根本没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英法等欧洲国家则沦为了美国的随从,以前总跟着美国后面狐假虎威,以为自己能分一杯羹,中美会晤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美国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欧洲经济这些年一直萎靡不振,2024年欧元区经济仅增长0.7%,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引擎,制造业持续疲弱,2025年一季度企业破产率同比上升26.5%,共有5209家公司申请破产,法国也面临工业就业形势恶化的问题,米其林、安赛乐米塔尔等大企业纷纷宣布裁员。 更让欧洲憋屈的是,美国的政策从来不会考虑它们的利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欧洲制造业苦不堪言,大众集团为了避税考虑把原本计划在墨西哥生产的车型转到美国,本田也决定将新款思域的生产从墨西哥移至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洲制造业的外流直接损害了当地的经济和就业。 欧洲央行行长都坦言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而要实现技术创新、绿色能源转型等目标,欧盟每年需要额外投资7500亿至8000亿欧元,这对于目前的欧洲来说难度极大。 它们曾经以为跟着美国就能稳赚不赔,却没意识到美国只是把它们当作战略棋子,关键时候不仅不带它们玩,还会通过各种手段收割它们的利益,不听命令就会受到惩罚,所谓的盟友关系不过是单方面的依附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