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名单变了,家长慌了,教育局也懵了 2025年10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规定未来三年全国中小学生能够参加的正规竞赛项目只有47项,这项举措不只是简单更新名单,而是真正要切断那些依赖竞赛积累资源、争夺升学机会的途径,每学年各类竞赛只能举办一次,最多连续举办三届,时间安排非常严格,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反复参加系列赛事,利用多年累积成绩获取优势。 这次最严厉的措施在于,竞赛结果完全和升学脱钩了,不仅中小学不能把它当作入学敲门砖,大学招生也不允许暗中采用这类成绩,过去部分学校会设置综合评价的隐藏门槛,现在连这条缝隙都被彻底堵上,相关政策并非首次提出,但这次明确设定了2028年的执行期限,等于划下了一条长期有效的界线,表明这不是短期整顿,而是准备持续推行下去。 官方推出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还配套家长使用的手机软件,家长通过这个平台完成报名、查询成绩、查看结果,所有信息都公开透明,过去家长只能从培训机构或地方老师那里打听比赛开始时间,现在不需要这样了,这些信息直接由中央部门统一管理,没有人能够隐瞒情况。 实际上很多竞赛活动早就偏离了帮助孩子成长的初衷,变成了培训机构赚钱的手段,这些机构挂上全国性或权威性的名头,收取报名费用、培训费用和材料费用,从中获取丰厚利润,现在教育部明确提出要联合民政部门和市场监管机构一起开展检查工作,这表明任何利用竞赛制造焦虑的行为,任何将获奖证书当作商品销售的做法,都将被查处。 过去奥赛曾是进入清华北大的捷径,现在连奥赛也被移出招生体系了,取代它的是科创类项目、人文活动和体育特长,这不是要取消竞赛,而是让竞赛回到原来的意义——不是专门挑选少数拔尖学生,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 2025年正好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起来的一年,竞赛不再能直接加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东西可能更有价值,比如学生完成的课题项目、编写的程序代码、记录的学习日志,这些数字痕迹未来可能会受到高校招生部门的重视,奖状变得不那么重要,真正有用的是学生实际做了什么、怎么思考问题。 地方教育局现在处境有些为难,过去他们推动竞赛是为了做出成绩,学校也靠竞赛来装点门面,现在政策收紧,地方教育局必须盯着合规操作,不能再充当推手了,角色从主动推进变成被动管理,很多人还没适应这个变化,这件事虽然讨论不多,但影响其实挺大的。 家长们现在有点找不到方向,以前孩子参加竞赛还能看到一条出路,现在这条路好像断了,不知道该往哪边使劲,有的家长还在到处打听有没有内部渠道,有的家长干脆就不让孩子参加了,其实政策不是禁止比赛,只是不想让竞赛变成制造焦虑的工具,孩子要是真喜欢就去参与,要是不感兴趣也不必强求,别把比赛当成唯一的指望。 教育这件事正在发生改变,竞赛不再是升学的工具,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那些利用竞赛谋取利益的人,那些靠它制造焦虑的人,迟早会被时代淘汰,新的规则已经摆在面前,能不能跟上变化,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