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长说“美中关系从未如此之好”,他在今天发布的帖子里说:“我刚刚与特朗普总统通了电话,我们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之好。” 他口中的美中关系,与其说是政治姿态的转变,不如说是对经济现实的清醒认知,而这份现实的核心,恰恰藏在那些被西方精英们不屑一顾的中国底层产业链里。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产机械、工具配件和小件材料加工,就像撑起摩天大楼的地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一旦想抽掉,整个建筑都得摇摇欲坠。 西方总爱盯着稀土这类中间环节的博弈筹码,却忘了产业链金字塔的根基从来都在最下游,那些类似细胞而非器官的“非高端”产品,才是让他们不得不收起锋芒的真正底气。 美国曾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推动供应链转移,但现实是,即便付出额外成本,他们也找不到能同时满足规模、精度和价格要求的替代来源——全球每5台小型发电机中就有1台来自重庆神驰机电,这种深耕底层市场的中国企业,用40%的成本优势和遍布10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让美国制造商根本无法轻易割舍。 这种依赖早已渗透到西方产业的毛细血管,美国《福布斯》杂志2024年底的报道直言,大多数美国制造商根本离不开中国,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而是中国密集的供应商集群、完整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熟练的产业工人,这些优势需要几十年才能培育,绝非政治口号能快速替代。 波音公司坦言,全球超过1万架波音飞机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特斯拉40%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来自中国,就连美国最先进的“福特”号航空母舰,都搭载了超过6500个中国制造的计算机芯片和大量中国钢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防部2024年的报告显示,其一级分包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比达9.3%,导弹防御领域更是高达11.1%,而三级供应商几乎全是中国制造,这种深度绑定让所谓的“脱钩断链”变成了自断臂膀的冒险。 荷兰试图接管安世半导体的闹剧,更直观地暴露了西方在底层产业链上的被动。 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冻结中资控股的资产,却发现这家公司70%以上的封测产能早已转移到中国东莞,真正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团队都不在欧洲。 中方仅仅通过禁止特定元器件出口,就让16家欧美车企联名施压荷兰政府,因为每辆汽车平均需要300颗安世芯片,而欧洲本土根本没有替代产能,每天230万欧元的损失让荷兰政府陷入两难。 这背后正是中国底层产业链的独特优势:东莞这样的制造业集群,能在一个区域内完成从原材料加工到零部件配套的全流程,这种“筑链成群”的生态效应,让欧洲花十年都难以复制——2024年东莞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1.7%,前4月对东盟的进出口额增长45.4%,这样的产业韧性,不是靠单一企业能实现的。 中国2024年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高达98.9%,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出口增长,背后正是无数中小企业的支撑。 这些企业不追求股市上的光鲜数据,却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默默做到全球领先:中国模具产值占世界三分之一,支撑起全国28万亿元的工业制成品;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新接订单占全球74.1%,而这背后离不开无数配套企业生产的船用阀门、管线配件和电子元件。 西方经济学家和智库总爱用高端科技领域的差距来评估中美实力,却忽略了工业生产的基本逻辑——再先进的设计蓝图,没有合格的基础零部件也造不出成品,再强大的科技研发,没有配套的加工能力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美国所谓的“用实力对话”其实没说错,只是他们没算到,中国的实力不仅体现在航天、芯片等高端领域,更体现在这些铺满大地的底层产业链上。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6.1%,即便在关税壁垒下,美国企业依然要从中国进口大量资本货物和基础配件,因为他们清楚,脱离这些供应链,产品成本会大幅上升,市场竞争力会瞬间下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就警告过,经济碎片化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7%,而这种损失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些依赖中国底层产业链的西方企业。 这些遍布中国各地的小企业,没有响亮的品牌,没有惊人的市值,却用最扎实的生产能力,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他们生产的可能是一颗螺丝、一个电机外壳、一套模具,却共同组成了西方无法替代的供应链网络。 美国防部长的礼貌表态,特朗普口中的“G2峰会”,本质上都是对这种实力的间接认可——当你连日常生产都离不开对方的基础配件时,强硬姿态自然就没了市场。 上帝或许不一定会说汉语,但那些安装在中国产零部件的西方设备,早已在用实际运转证明,中国底层产业链的力量,才是全球经济最坚实的压舱石,而这些默默无闻的中国小企业,正是厚德载物的强国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