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信源:百度百科——彭云) 江竹筠牺牲时,彭云才几岁大,对母亲的记忆大多来自亲属的讲述和家里珍藏的旧照片。叔叔婶婶把他当成亲生儿子,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总把最好的留给她。 小时候的彭云很懂事,知道自己的母亲是 “英雄”,读书格外刻苦,放学回家除了帮家里做家务,就躲在小屋里啃书本,邻居们常说 “这孩子眼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像他妈妈”。 上学后的彭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时候条件有限,晚上看书只能靠煤油灯,他常常学到深夜,婶婶怕他累坏身体,催他睡觉,他就把灯挪到被窝里,用被子挡住光继续学。 靠着这份努力,他一路考上重点中学,后来又顺利考入大学,选择了当时国内急需的计算机专业 —— 他说 “想做点有用的事,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大学毕业后,彭云为了精进学业,远赴美国深造。 初到美国时,语言和文化差异让他很不适应,为了跟上课程进度,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教室预习,课后又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周末也很少休息。 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他不仅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还留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主攻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方向,很快在业内崭露头角。 定居美国后,彭云始终没忘记回国。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到国内,先是到高校讲学,把美国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分享给师生;后来又牵头组织中美学术研讨会,邀请两国专家学者交流合作。 有次在清华大学讲学,他连续一周每天站在讲台上三四个小时,课后还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直到把问题讲透才肯休息。 学生们说 “彭老师特别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讲的内容也特别实用”。 更让人感动的是,彭云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无偿共享给国内同行。 他牵头研发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国内有科研团队想引进这项技术时,他不仅没收一分钱,还主动派团队来国内指导,帮着解决技术难题。 有人问他 “为什么愿意无偿分享”,他笑着说 “技术是用来推动发展的,能为国内做点贡献,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年,彭云还一直关注着母亲事迹的传播。 有出版社想出版江竹筠的传记,他主动提供家里珍藏的资料,还亲自核对细节,怕出现偏差;学校邀请他给学生讲母亲的故事,他从不推辞,每次都认真准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母亲当年的经历,告诉孩子们 “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实彭云的选择,早就藏在童年的记忆里。 小时候,叔叔常给他讲江竹筠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为理想奋斗的故事,那些故事像种子一样埋在他心里,让他从小就明白 “人要有所追求,要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后来不管是求学还是科研,他都始终记得这份初心,哪怕远在海外,也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这份信念。 现在的彭云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坚持每年回国。他说 “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做下去”,因为在他心里,回国不仅是为了推动学术合作,更是为了靠近母亲曾经守护的这片土地,感受这里的变化与发展。 而他所做的一切,也让更多人看到:英雄的精神从未远去,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像彭云这样,在海外却始终心系祖国发展的人?他们的故事让你有什么感触?评论区聊聊,一起感受这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