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乌克兰武装部队“东部”集群司令部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军队对第聂伯罗彼得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03 16:10:18

11月2日,乌克兰武装部队“东部”集群司令部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军队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乌克兰兵力集结地实施了联合打击。 声明暗示,乌军人员伤亡可能源于在开阔地带部署兵力,并表示“遗憾的是,敌方联合打击已造成乌军人员伤亡”。   俄军后来透露出的作战细节里藏着门道,这波攻击明显是一套有章法的战术设计。俄军先是派“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打了第一波精准打击,这套装备可是俄罗斯现在拿得出手的先进战术导弹,威慑力真不小。   “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500公里的射程能轻松罩住前线关键目标,固体燃料推进让它从机动到发射用不了多久,这种快反能力让乌军想侦察拦截都来不及。   它带的弹头重量在480到700公斤之间,还能根据要打的目标换不同弹头,高爆的、集束的都能用。更狠的是,导弹飞到最后阶段速度能飙到6到7马赫,就乌军那“爱国者”“S-300”防空系统,想拦住难度极大。   第一波导弹打击的目标选得很准,就是要先把乌军的防空预警系统和前沿工事砸开个缺口,给后面的攻击铺路。等“伊斯坎德尔-M”撕开防御口子后,俄军紧接着就派苏-34战斗轰炸机群补了一波攻击。   苏-34这“鸭嘴兽”可不是浪得虚名,自身航电系统和防护装备都挺先进,中等威胁的空域里都能执行任务,能在相对安全的距离上对目标动手。   苏-34带的武器也有讲究,挂的是升级过的新型滑翔炸弹。这种炸弹和以前那种扔出去就听天由命的自由落体炸弹不一样,加了空气动力学套件和简易制导系统,能精准打远程目标。   公开数据显示,这种滑翔炸弹射程能到40到70公里,具体看炸弹重量和飞机投放高度。关键是性价比高,单发成本也就巡航导弹的十分之一,俄军既能用它铺天盖地炸,又不用花太多钱。   俄军这套“导弹破防+战机补刀”的组合拳,形成了远近搭配、高低结合的打击模式,突防和毁伤效果都提上去了。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埃文斯就说过,俄军这波操作能看出他们战术一直在改进,把远程精确导弹和改进型航空炸弹凑一块儿用,搞出了一套花钱不多还管用的火力打击路数。   乌军这次吃了亏,除了俄军战术玩得溜,自身部署确实出了大问题。乌军“东部”集群司令部的声明都暗示了,开阔地带摆兵和伤亡直接挂钩。   现代战场环境下,这种部署方式本身就风险极高,碰上俄军这种体系化打击,弱点一下就被放大了。   从现在战场形势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一直是俄乌双方抢得最凶的地方之一。今年俄军“夏季攻势”的时候,就想往这州里突,后来乌军调了精锐过来才拦住,但两边在这儿的对峙就没停过。   这种高强度对峙下,部队摆在哪儿、怎么隐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活下来,乌军这次明显在这关键环节掉了链子。   更头疼的是,乌军现在的兵力情况让他们部署起来处处受限。俄罗斯国防部10月24日的战报里提过,过去一周乌军在顿涅茨克方向就损失了10935人。   打了这么久,兵员消耗太大,国内适龄男的好多都跑了,征兵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补前线的窟窿,乌军只能大量招外籍雇佣兵。   这些外籍兵里,不少是哥伦比亚、巴西那边的失业年轻人,大多是被每月3400美元的高薪吸引来的,根本没受过系统军事训练,在战场上存活能力本来就差。   再加上西方援助现在要么延迟要么没准信,乌军后勤早就跟不上了,弹药不够、医疗支援也差,前线想修隐蔽工事、搞妥善部署都难。   俄军现在广泛用FAB-3000这种射程70公里、精度10米的滑翔制导炸弹,乌军防空系统根本防不住,不少外籍兵和本土部队只能暴露在没掩护的开阔地,自然就成了俄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其实2025年3月库尔斯克州苏加贾密林那仗,就已经给乌军提过醒了。当时大概100个乌军残兵和外籍雇佣兵想夜里突围,结果被俄军红外无人机跟了一路,最后遭火箭炮和自杀式无人机火力覆盖,打了3小时,死的里头大部分是外籍兵。   那次之后,大家都以为乌军能吸取教训,没想到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又犯了一样的错。   俄军打完这仗后,没怎么大肆宣扬战果,但战场留下的痕迹足够说明破坏力有多强。   军事观察人士分析战场影像发现,乌军集结地的临时工事全被砸烂了,开阔地上到处是装备残骸,既有单兵装备,也有轻型装甲车。俄军后来放的作战视频里能清楚看到,打击结束后目标区域烧起大片火,浓烟几公里外都看得见。   乌军“东部”集群司令部发的声明措辞挺克制,但字里行间都透着可惜,这和以前乌军报战报的风格不太一样。   以前遭俄军打击,乌军总得强调自己抵抗得多厉害,这次不光承认有伤亡,还暗示部署出了问题,看得出来这次损失确实比预想的大。

0 阅读:8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